Wednesday, March 30, 2011

高果敏:下田教數學唸唐詩

原文来自: 中国报(一)(二)


我出席了北马区的工作坊,工作坊的内容和在吉隆坡的这一场大同小异。 因为这一场工作坊,让我认识了华德福,让我开启了我对华德福的热衷, 并慢慢地将华德福教育理念带入我的家庭, 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快乐的成长。


---


2月11日星期五,下午。


農曆新年還沒過完,這天正是大年初九天公誕,天氣是典型的農曆新年艷陽天。 雪蘭莪州某個住宅區的社區禮堂,數十個人正上工作坊。 外頭,炎炎烈日照耀著大地,禮堂上方,多把風扇嗡嗡轉動, 但仍不能全然驅逐空氣中的悶熱氣息,不過,並沒有人發出怨言, 她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著中國華德福(Waldorf Education)老師高果敏的教學分享。 高老師很“華德福”地打赤腳給大家上課。


中國報/活的教育



---





讓孩子過著充滿愛、有品質的生活。把他們培養成懂得分享、感謝以及善良的孩子,他們就有能力去面對惡。──高果敏


---

華小生每天有許多作業,手腳慢、無法專心做作業的孩子,往往到了深夜功課還沒做完,這是一個許多家長頭痛,卻又幾乎每天面對的問題。 


“孩子寫作業慢,那是因為作業跟孩子沒有關係。”高果敏一針見血指出。


孩子們可能每天都要做很多數學練習,做多位數的加減乘除,但是這些數學題跟他們是沒有關係的,就純粹是數學題罷了。


但是,換個角度,如果數學題是生活中發生的事,與孩子是有關係的,那,情況會否不同呢?


且看看果敏如何教數學。 


採用生活化教法


在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一個科目不見得就是一個科目,它可是綜合的,因為其所採取的是很生活化的教法,孩子們學數學,也學農業、修房子。


有一天,果敏帶孩子去收割大米,孩子們學用鐮刀,用最古老方法把谷子從稻桿摔出來,未掉完的米粒,還得用手一粒粒拔下來。


一整天下來,孩子們過后秤當天收獲,計算目前市價值多少,再扣除成本與種稻耗費的時間。當孩子們獲悉,若把這些米賣掉,每個人分不到5毛錢,都很驚訝。


孩子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天孩子們又回到田地,測量田地面積,從而計算一畝地有多少收獲。她說:“我們孩子數學題做得比較少,但是這樣的數學練習,孩子們可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呢。” 


她還笑說:“讓他們一面勞作一面唸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誰以后還敢剩飯不吃?”


課程過后還會衍生到讓孩子一粒粒去數一碗飯有多少粒米,吃一碗飯就吃掉多少米,如果倒掉了半碗飯,就浪費了多少米。


孩子們會驚嘆他們一餐可吃掉那么多米飯,也具體意識到如果他們吃剩半碗飯,就浪費了多少米飯、浪費了農民多少心血。  


華德福教育著重思想層面發展


源自歐洲的華德福教育是屬于另類教育,崇尚自然及人本教育的高果敏是中國首位完成華德福教育課程及治療教育課程的老師。  


她說,華德福的高級教育,就像一個研究所一樣要精專,用最好的老師,但更多的是靠個人獨立的學習。“這時的鑽研應少而精,不需要什么都知、什么都背下來,很多知識上網搜索就可以了。”


個人的思想層面發展,反而更為重要。以歷史為例,學生是否有思考是秦朝先還是漢朝先?秦朝為什么會滅?中國一路怎樣走過來?中國信什么?


當果敏用不一樣的角度接觸歷史,才發現原來歷史這么好玩。


“中國不斷分裂合併,但不曾瓦解,而且人們還帶傳承古老文化,這文化才能經歷幾千年仍流傳下來,反觀其他地區好些古代文化都消失了。”


她遺憾地說:“我們的教育沒有機會給我們思考,我們只是‘知道’罷了。”


“去學習、受教育,接受的是什么?是知識嗎?不是!知識就在我們心裡。孩子來到學校,我們不是去教他什么,而是去喚醒他內心的知識。” 


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人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有人碰到人生瓶頸,找果敏幫忙,果敏反問: 


“你現在過的這種生活,遇到這種困境是為什么?”  


她不斷拋問題: 


“工作是為什么?”  


“買房子?買房子是為什么?” 


“過得好一點?那是為什么?” 


一味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后往往歸于一點:“我是誰?我來做什么?”  


她說:“我們在生活中從來不去想:有飯吃,然后呢?是為了吃飯才生存還是為了生存才吃飯?” 


在她眼中,孩子是從天上下來的小天使,“我們幫助這些從天上來的小孩去尋找自己”她說。 


反過來大人跟小孩學習


偶然機會下接觸到華德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果敏深受感動,大學畢業后不當電氣工程師而到華德福學校當拓荒者,頭兩年老師都是義務性質,沒有收入。 


后來,果敏到澳洲進修華德福教育,過后本著愛,又去進修了針對問題小孩的治療教育。 


問題小孩,令很多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皺眉,果敏卻偏向虎山行,她說:“可能愛接觸有問題的小孩,讓我更瞭解自己。” 


態度平實,就像在說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不會覺得自己偉大。


“小孩很寬容你,他們一直提醒你:你犯錯,要改正。”


在她眼中,反像倒過來了,是大人跟小孩學習。“小孩是我們的鏡子、老師。”她指出,若是對小孩反感,要自問:我為什么反感?為什么我那么焦急? 


太多獎勵與懲罰都不好


兩小時的課,果敏只需十分鐘,剩下的就是給孩子們工作。 


“不要說太多話,有必要嗎?”在高果敏心目中,與其告訴學生有關老鼠的林林總總知識,倒不如換個角度,反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會怎么做?”


反過來是學生自己主動去找出老鼠的相關知識,並且還進一步動腦筋思考。


她說,華德福學校的考試很好玩,六年級以下我們都不打分數,只是告訴學生他們是否記得課堂所教。


華德福教育很注重孩子品格的培養,果敏說,要讓孩子在充滿愛、有品質的環境中成長,老師不以打罵和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以后也會成為一個好指責的人。”


“在觀念上要告訴孩子對和錯不重要,所以他們不必欺騙,可以直接告訴老師實話,而非要小孩生活在恐懼與懲罰中。”


不過,反過來說,太多獎勵也非宜。


“用很多獎勵與懲罰去教小孩是個誤區,並不需要,孩子做對了,贊他,而犯錯則可視為一個好機會,孩子得以從不斷的錯誤中去更正、成長。”


成都華德福最高年級的八年班已畢業,孩子們都出國深造了,果敏從他們身上看到一個明顯特征:非常獨立自主。


“華德福幫小孩成為一個健康平衡的人,這符合教育的本質:讓他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她欣慰地說。


PHT畫評估孩子性格




PHT畫,可以當作孩子發展的一種評估參考。








果敏上了治療教育課,也分享其中一項評估小孩的方法,PHT畫。




所謂PHT,指的是人(Person)、房子(House)和樹(Tree)。


三者各有其代表性,人是代表對自己身體的體驗、房子是代表對物質的伸展或是物質身體的成長,而樹則反映了孩子神經發展和呼吸的狀況。


換言之,讓小孩在同一幅畫中畫上人、房子及樹三樣物體,可作為其身體精神發展的參考。例如樹有沒有葉子和根,是否長得健壯,可以推測孩子的神經和呼吸系統發展狀況。


“樹也可以看到孩子的社交情況,如果主干沒有長出其他樹干,或是樹干被砍掉,孩子可能面對社交困難。”


如果樹很脆弱,代表沒有什么生命力,再者,樹洞則意味著畫者可能曾受到很嚴重的傷害或創傷,樹洞畫得越高,創傷越久遠。


但是有些小朋友很小就參加繪畫班,被指導如何作畫,畫作已無法反映其本來面貌。所以,她說,孩子7歲以前不鼓勵被送去接受繪畫等訓練。


“通常我會讓孩子進行大動作運動后才畫PHT畫,並且要在短時間內畫完,以便抹掉外界的影響。”高果敏說。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沒有時間多想,畫作就會展現很原始的面貌。


無論如何,果敏強調,PHT畫是其中一個評估參考,卻非絕對。


---


現今有越來越多孩子出現學習問題,甚至嚴重的行為偏差,例如很難聆聽、缺乏專注力、吸毒、有暴力傾向、有自殺傾向等。


華德福教育創辦人史代納曾說:“社會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是一個醫學問題。” 教育其實可以是一種預防醫學,一些比較小的問題,可以通過一些方法糾正。 沒有問題的小朋友,也可通過各類游戲,加強身體各方面機能。 來自中國成都華德福學校,擁有治療教育文憑的高果敏老師,不久前跟大馬家長分享一些方法,令聽眾受益良多。


---


一個孩子只有掌握把三維空間轉為二維空間(抽象)的能力,學習上才不會有困難。─高果敏


---


動物,包括人,天生有反射本能,一些反射動作也是他們成長需學習的過程。  


人類原始的反射動作,包括撫摸嬰兒的面頰,他會轉向撫摸的方向,找尋奶頭的覓食反射行為;將東西放入嬰兒嘴裡,他就會出現吸吮的反射動作。


人類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段時間內,腦部機能尚未發育完成,許多行為無法由腦神經中樞控制,而由一系列的早期反射動作產生。一旦這些反射反應,改由意識控制,反射動作就會逐漸消失。


多個不同階段成長
人生的前七年,個體仍在成長中,間中經過多個不同階段的成長,所發展的部位也不同,也有不同的反射動作。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外界干擾插入,或某個創傷打擊,導致某個反射動作被中斷,個體可能就被卡在那兒。不錯,外表上他是不斷隨著年齡成長,但它的反射動作卻跨不過去,身體知道它那一段“功課”未完成,因此,一直處于那階段。


舉例,有些孩子頭偏一邊,那通常是兒童期的反射動作還在,例如:吸吮,這名孩子要克服吸吮這反射性動作以便能達到說話階段。


有些孩子就是坐不定,屁股雖坐在椅子上,身體卻不斷搖晃,嚴重的案例,甚至會從椅子摔下來。 


另有些孩子乍看天資與同齡小孩無異,甚至還要聰明些,但是他就是無法完成簡單的數學題,碰到雙位數的加法,他就是學不懂如何進位。 


簡單遊戲跨過阻礙關口


以下為果敏介紹的一些簡單卻擁有治療功能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跨越一些之前無法完成的阻塞關口,一旦身體體認到他們已具備某些運動能力,那些更為原始的反射動作已不需要時,身體就會放棄那些反射動作,從而達到糾正的效果。 


她提醒,若是孩子在遊戲過程中作弊,只需詭異地對他笑,不要講他或責備他,畢竟這只是遊戲,而且可能是孩子做不到而出此下策。






★玻璃彈珠遊戲


  1. 夾彈珠──用腳指夾住再放到不遠處的籃子裡。(圖1)
  2. 踢彈珠──以腳趾彈擊彈珠,讓它把另一顆擊至目標處,類似玩桌球。
  3. 擠彈珠──讓孩子坐在椅子上,雙腳離地,將兩粒彈珠個別放在他雙腳的腳趾間,讓他憑腳趾力量把彈珠排擠出來,完成后,再輪到其他腳趾。(圖2)


★拋石子/布袋


  1. 拋石子或五粒石是許多中青年的童年共同記憶,它是很好的眼手協調的訓練。


★沙包遊戲


  • 沙包是很好的工具,在美國,從一年級到高中生都玩沙包,只是花樣難度有別罷了。
  • 果敏建議把各種沙包遊戲串聯在一起,左右兩邊都要玩,讓左右平衡。
  • 沙包的大小,約5cm×9cm,重約50克,不宜過于飽滿。


1. 腳抓──讓沙包散放各地,讓孩子用腳抓起小沙包,拋進固定的籃子,有助訓練子腳的力量,不同地方的沙包,使用的力度都不一樣。(圖3)


2. 自行拋接沙包──除了沙包,也可用球。(圖4)


7歲以上的小孩,就可要求他單手接沙包。中間可以作出各種變化,如拍手,摸腳板、交叉左手拍右腳、右手碰左腳、拍肩、轉一個圈、用膝蓋接等等,變化多端。(圖5)


7歲小孩若是有跨中線、眼手協調困難,沙包是很好的訓練工具。


雙手手臂打直,左手握沙包運至頭頂,再由右手接到右邊,做多次及換方向,重點是眼睛一直隨著沙包轉,還可一面唱歌。


若是孩子比較高年紀,如三四年級,要增加難度。可以要求小孩在雙手把玩沙包的同時,一面唸唐詩、一面開步往前走,甚至在平衡木上走、后退等等,讓孩子學習同時完成好幾件事。


小孩的雙手除了前面接沙包,也可在身后接。如左手握沙包,高舉彎肘放在頸后,右手不必高舉,不過,也要彎肘置于后腰,讓右手接過左手放開的沙包,換手重復,熟悉了就可以一面走一面做一面唸詩。(圖6)


另外,也可彎腰,沙包從背部拋到前方,雙手接。或是將沙包放在腳背上,腳一提將沙包帶上,用手接。 


要收拾沙包時,讓孩子站在自己的位子,把沙包丟進放置一方的籃子,增加趣味性。再不然讓小孩頭頂著沙包倒退走,退到籃子時,抬頭讓沙包從身體后面滑下籃子,也很有趣。


總之,沙包是很好發揮的遊戲,老師或家長甚至可以將多個動作串連起來,不斷變換指令增加難度,如“左手”(左手拋右手接)、前行(邊拋接邊前進)、后退、換手等,也有助于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


3.丟沙包──準備三十多個沙包,一直丟出,讓同一個孩子接,看孩子有沒有能力控制他的手,撲到各方向去接沙包。


4.放沙包──讓孩子仰臥,閉上眼睛,在孩子身上放沙包,過后讓對方猜身上有幾個沙包。若要增加難度,可在同一個部位重疊多一兩個沙包,也可移掉一些已放好的沙包。


這個遊戲能讓孩子身體感受到有重量、重量的增減。(圖7)


★身體佈局 (body geography)


刻意誤導小朋友,讓他們眼睛看到的與聽到的不同,例如叫他摸鼻子自己卻摸嘴巴,叫他抬起左手自己卻抬右手。


小孩要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很熟悉。若孩子空間混亂,無法理解空間順序,將無法做數學等練習。


★炸春卷


準備大毛巾或被單,讓孩子躺在一端,然后像包春卷一樣包著他並推他移往毛巾另一端,孩子被毛巾包圍起來,感覺很舒服。


這個遊戲宜在地面上進行,地面硬,孩子碰觸到地面,會知道身的界線在哪裡。(圖8)


★爬行


1.趴在地上爬。可將沙包分置各地,讓孩子爬著去拾起一個個沙包,放在背上,再爬到某個目的地。


2.以手爬行。一樣趴在地上,不過不用腳,只用手爬行,對手肌肉無力的小孩有幫助。(圖9)


★學動物


可學很多動物的動作,如鴨子走、兔子跳、青蛙跳、螃蟹橫行、蟲爬行等。(圖1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