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7歲前不宜接受正規教育(转)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fw123.blogspot.com

孩子的每個成長過程,從翻身、爬、走路、說話,換牙都有時間表。孩子什麼年齡、什麼階段應該做什麼,也一樣有時間表。

德國有名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主張,玩樂才是孩童7歲換乳牙之前的責任,而不是學讀寫算。所以,華德福學校不教這個階段的孩子讀書、寫字和算數,而讓孩子通過聽、看、說和動手模仿學習。


玩樂是華德福學校孩童7歲之前的重要工作。
早上8點30分,吉隆坡怡保路慈心童樂園一群小朋友,在幼兒園範圍的草場玩滑板、爬樹、玩泥沙。
9點30分,一般幼兒園小朋友可能已經在上英文課、做算術或填色,這群小朋友仍然在草場追逐。

一直到10點,活動地點從戶外移到室內,他們開始做面包、聽故事、捏蜂蠟、畫畫,玩布偶。

一天下來,小朋友好像總是在玩,而且看來就是隨意自由地玩,沒有寫一個生字、規規矩矩做過一題算術或背誦英文單字。

是的,這所采用華德福辦學理念的幼兒園,跟我國很多鼓吹孩子越早學習越好的幼兒園很不一樣,因為華德福教育體系主張,玩就是孩童7歲換乳牙之前的重要工作。
負責人葉曉螢解釋,華德福教育理念源自人智學(Anthroposophy),人智學重視身心靈平衡發展。

華德福教育通過科學研究方法,發現人類第一個生長階段,也就是從0到7歲,是身體、器官和系統發育,同時也是發展意志力的重要階段。

通過玩,孩子可以認識自己身體,並讓精神和肉體結合。“要是孩子在這個階沒有玩夠,是無法建立意志力的。”

當今許多國家,已經把華德福特殊的教學方式引進國立學校,其中包括主張7歲之前的孩子不宜接受正規教育。

不設限任發揮創意


小朋友玩沙、玩水,通過肢體跟大自然接觸、看、嗅,可以幫助他們發展觸覺、味覺和嗅覺等。
華德福幼兒園不管是動還是靜的活動,雖然都是精心編排,可是卻不會有一堆遊戲規則,孩子可以自由發揮玩樂。比如畫濕水彩畫,老師不會設定主題,規定孩子畫些什么,也不會教孩子應該怎么畫。

葉曉螢說,老師甚至不需要跟孩子說現在是畫畫時間,只要拿出水桶,孩子就知道應該穿上圍裙、擺好畫板,排隊接過老師浸濕的畫紙,鋪在畫板上。

濕水彩畫是華德福一種藝術課程,作畫之前會把畫紙先弄濕,孩子在畫畫時,色彩會散開延伸充塞整張畫紙,色彩在這種狀態之下,最能表現其本質。

每次作畫都是從單色開始,老師也不會刻意強調那是什么顏色,“一個孩子如果經常接觸樹木、葉子、泥土和花,他們會不懂什么是色彩嗎?

寓教于樂學習溝通


孩子自在的畫濕水彩畫,觀察色彩在液體狀態中的變化。
小孩都喜歡玩耍,不喜歡規規距距坐在課堂念ABC或123,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頑皮或懶惰,而是本能的一種需求。
華德福幼兒園就算無法設立在大自然環境中,也一定會帶孩子到有泥沙有水有樹木的地方遊玩。

葉曉螢表示:“小朋友玩沙、玩水,通過肢體跟大自然接觸、看、嗅,可以幫助他們發展觸覺、味覺和嗅覺等。”

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玩樂中,可以互相學習溝通,同時發現自己,學會表達自己及建立自信。

華德福大量的藝術學習,比如陶泥、畫畫、唱歌,戲劇等,則可以豐富孩子的感官體驗,讓他們的手、腦和精神領域得以均衡發展。

 “華德福學校各種活動是以一靜一動有韻律的方式安排,這樣可以穩定孩子的情緒,該玩的時候盡情玩,該靜下的時候就會靜下來。”

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葉曉螢回想第一次參觀檳城華德福學校時,最難忘一幕是當時40位小孩聚在一起,全場卻鴉雀無聲。

當時他想,要怎么才能做到呢?接觸華德福教育后,他才明白原來不是用教的,最重要是老師和家長的身教。

就好像畫濕水彩畫時,年紀太小或第一次上課的孩子,可能不知該做什么,不過老師並不需用太多語言講解,只要示範,孩子就會觀察並跟著做了,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從模仿大人中學習。

這也是為何我們常說身教非常重要,父母是怎樣的人,老師是怎樣的人,會一點一滴傳到孩子身上,所以他認為,華德福教育對老師和家長來說是一條修行的路。

尊重孩子拒絕打罵


華德福學生在各國大學的升學比率及學業表現非常標青。
葉曉螢坦承,以前他會罵孩子,也打過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很多時候是因為本身的生活節奏編排不好,所以情緒不穩定,才會對孩子不耐煩。
如果家長或老師本身情緒不穩定,如何要求孩子情緒穩定?他說,家長本身必須先有所改變,孩子才可以改變。

“孩子在7歲以前,必須過規律、定時吃喝玩樂,一動一靜有節奏感的生活。那些長期被罵、被打的孩子,成大以后無法成為自己,他們會說謊、掩飾自己的感受。”

華德福教育不認同藤條教育,強調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但這不意味著放縱孩子。

“孩子丟東西、傷害其他孩子時,我們還是會阻止這種行為,不過是以溫和的方法,告訴他們東西丟了會壞,手是用來做工吃飯,不是用來拍人。”

華德福教育理念漸受落

提出華德福教育理念的魯道夫史代納,是奧地利一位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科學方式研究人的精神領域、智慧和精神領域,創立“精學科學”(Spiritual Science),稱為人智學(Anthroposophy)。

1919年,德國企業家依米爾默特,邀請魯道夫史代納以人智學研究成果,為他香煙工廠工人孩子辦一所學校,學校以工廠名字華德福命名。

這是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00間華德福學校,幼兒園也超過1400所,而且持續快速增加中。

葉曉螢告訴記者,我國最早的華德福幼兒園在檳城,已經有14年歷史。

檳城華德福幼兒園是由日本家長創辦,最初以日本學生為多,現在越來越多當地人認同華德福教育理念,把孩子送到那里去。

不注重成績反而標青


幼兒是透過模仿學習,只要提供規律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模仿,他們就會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
華德福學校不打分數、不考試,學生只需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不需要與他人比較。
但是這種不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教育體系,培育出來的學生,在各國大學的升學比率及學業表現,卻往往讓人刮目相待。

美國華德福畢業生在大學入學標準考試的成績表現,水平往往高于一般高中學生。

德國教育廳總計發現,華德福學生通過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比例是公立中學的三倍。

2005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發表報告,建議該國公立學校向華德福取經,包括依據孩童發展設計課程、結合藝術和創意教學法,以及強調節奏和步調良好課程等。

葉曉螢說,許多國外研究顯示,華德福學生學習能力很強、有自信、勇氣,判斷力。
當孩子培養了這些特質,他們自然就會喜愛學習,各方面表現也不會有問題。

芬蘭教育制度公認全球最好,這個國家以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聞名。

芬蘭是全球少數孩童7歲以后才上小學的國家之一,然而,芬蘭學生的表現證實,他們在教育路程最有耐力也跑得最遠。


芬蘭孩子7歲以后才上小學,不過在教育路程最有耐力也跑得最遠。
說到芬蘭教育制度,總是讓我國那些一天到晚上課、補習、做功課,考試的孩子心理不平衡。
這個國家學生入學最晚、假期多,上課時數少,但是學生在國際學術評比表現總是名列前茅。

芬蘭教育研究單位認為,小孩必須年滿7歲,身心成長逐漸健全,才適合進入小學。

芬蘭小孩7歲以前只接受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又分為零到6歲的“幼兒教育與保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階段,以及6到7歲學前幼兒班(Preschool)。

“幼兒教育與保育”階段結合“教育”和“保育”,目的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質,以跟孩童家庭密切溝通及合作,協助打好孩子全人發展的基礎。

這個階段,也是發現需要特殊教育和輔導需求孩子的最佳時期。

學前教育遊戲為主


德國孩子上幼兒園只需盡情玩樂,沒有功課壓力。
芬蘭6歲到7歲的學前教育,目的雖是為了銜接7歲入學的正規教育,但其實還是以遊戲玩耍方式教學。
課程多數以肢體活動、聆聽故事、手工等為主,而不是像我國多數幼兒園那樣“預習”小學課程。

芬蘭近年追蹤全國2000名兒童成長狀況,發現這種寓教于樂形式的學前教育,對孩童成長影響很大。

尤其在縮小學齡前兒童個體之間的能力差異有良好效果,同時能夠提高技能和學習能力。

在芬蘭,就算孩童到了7歲,如果老師發現他們身心或情緒,還未準備好上小學,他們會鼓勵家長用多一年時間讓孩子準備。

用我們這里的說法就是“留級”了,不過芬蘭人不怕孩子起跑得慢,只怕孩子基本功未練好,就急著往上爬,日后害了他們一生。

遲入學不影響表現


德國孩童入小學之前必須接受各種測試,確保他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小學生涯。
德國人跟芬蘭人一樣,深信孩子只有在身心準備好之后,才適合接受正規教育。
德國孩童入讀小一的年齡平均是6.7歲。

德國學校9月份開課,其實凡是6月30日之前出世,滿6歲的孩童就可以上小一。

家里如有12月31日之前未滿6歲的孩童,父母也可以申請讓他們提早入學。

不過不管前者還是后者,都必須先通過體檢和智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體格和智力未準備好的孩童,可以延遲一年上小學,先編入學前班。

所以一些小孩可能未滿6歲就上小學,一些則遲到7歲才上小學。

孩子遲或早進小學,並不意味著他們比較優質或平庸,德國教育家經過長期追蹤,發現孩子晚上學,不會影響他們未來學業上的表現。

很多家長甚至延后送孩子上小學,擔心孩子心智發展未準備好就到學校,會影響他們個性發展。

德國未入學先評估

德國孩童入學之前需要參加兩項測試,即將就讀學校的測試以及聯邦入學測試,看智力、語言能力和身體發育是否準備好進小學。

學校入學測試主要讓孩子畫曲線、折線,波浪線,分辨顏色等。

聯邦入學測試則包括與家長面談,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教育署的人會詢問家長一些問題,如孩子幾歲斷奶、幾時開始走路、有什么專長比如唱歌、跳舞,畫畫等。

然后測試孩子的視力、聽力、嗅覺及彈跳力等,最后才有智力測試。

儘管如此,測試並不是最重要的形式,其實從學前班開始,幼稚園就會觀察孩子是否適合上小學。

比如他們有沒有自理能力,像自己上廁所、可以說出自己的住址、生日,父母的名字等,是否可以安靜坐下超過半小時,因為從一年紀開始,一堂課要上45分鐘。

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渴望上學,有信心展開新的學習生涯。

找對位置輸贏其次


中國家長相信孩子贏在起跑點可以保障往后的人生,出盡法寶讓孩子“提前起跑”。
教育如果是一場競賽,那么芬蘭人和德國人重視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競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輸贏反而是其次。
其實,芬蘭人和德國人比誰都在意孩子的起跑點,只不過他們更在意孩子應該在什么時候起跑、怎樣起跑,而不是贏在起跑點。

不過中國家長並不是這樣想,許多中國家長為了讓孩子“提前起跑”,不惜剖腹讓孩子提早出世或違法提前把孩子送進學校。

中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孩童需滿6周歲才能上小一。

該國學校新學年開學在每年9月,9月以后出世的孩子,就必須比同年9月之前出世的孩子晚一年上學。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比同年孩子遲一年上學會吃大虧,都不想在9月以后生孩子。

但是孩子的生辰八字,有時並不是父母能夠決定的,所以每年8月底,中國醫院就會出現很多要求提前剖腹生產的孕婦。

這種怪異現象導致婦科醫院每到8月底就一床難求,一大堆孕婦排長龍等待做產前檢查。

太早入學影響身心


五六歲孩童,就算相差一兩個月出世,心理其實有很明顯差異。
那些孩子趕不及9月之前出世的家長,則各施其法誓必讓孩子可以跟同年9月出生的孩子一起上學。
最普遍是透過各種關系,把孩子提前一年送到民辦幼兒園,希望跟同班同學一起順利“保送”小學。

不過很多家長最后致電報館哭訴,孩子在報名小學時因“年齡未滿”,最后必須在幼兒園“留級”。

有些家長更夸張,為了讓孩子提早上學,甚至把9月以后出世的孩子的出生日期改成8月份。

不過,許多中國幼兒園和小學老師,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發現,五六歲孩童,就算相差一兩個月出世,心理其實有很明顯差異。

有許多家長,在用盡各種方法讓孩子提早入學后反而覺得后悔,因為孩子學習得非常吃力,導致他們對學習提不起勁。

中國媒體經常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校長和老師們大部分反對讓孩子提早上學,他們發現,家長和校方要提早強化培養孩子,孩子還是能夠吸收,可是這可能會影響他們日后的身心發展。

老師扮演觀察者角色

德國教育機構主張,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不要先學習寫字和算術,等到入學以后才正式學習。

德國學前教育是3歲到6歲之間,孩子這時候在幼兒園的責任是盡情玩樂。

幼兒園的活動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參加老師組織的小組活動,還是獨處。

每間教室都會提供孩子獨立小空間,里頭有柔軟的墊子、布質娃娃和小沙發等。

孩子可以在這里看書、畫畫、玩娃娃或到戶外玩,甚至靜靜坐在一旁。

老師只是扮演觀察者角色,必要時給孩子一些幫助,例如如果有小朋友老是靜靜坐在一旁,無法融入團隊,老師可能就要留意小朋友是否有情緒問題或在家里面對什么問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