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走访的全国华德福家庭园有 二十多家,我不能说他们都是华德福园,但至少创办人、老师和家长,在认真地努力实践他们所理解的华德福教育。绝大部分家庭园是家长发起的,他们充满着热情 和干劲,但由于没有经验,接受的华德福培训还不够,在办园过程中遇到种种的挑战和困惑。我想只要创办人、老师和家长们,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对利益 和权力的关心,那么无论他们的园是多么的不完善,他们的园都会得到祝福。
华德福教育很强调每日有规律的安排,即重视呼和吸的节奏。国外的华德福幼儿园通常只有半天的时间,我见过时间最长的瑞典华德福幼儿园到下午2点半结束。而我国的特殊情况,只能是全天的。目前正是冬季,一日流程大致如下:
8::30——9:30 室内自由游戏 主题活动
9:30——9:45 收拾玩具
9:45——10:05 晨圈
10:05——10:30 洗手 点心 喝水
10:30——11:30 户外活动
11:30——11:45 回教室 洗手 喝水
11:45——11:55 故事
11:55——12:00 餐前准备
12:00——13::00 午餐 餐后洗碗 漱口 准备午睡
13:00——14:30 午睡
14:30——15:00 起床
15:00——15:30 喝水 点心
15:30——16:30 户外活动
16:30——16:40 离园准备 结束圈
可供选择的主题活动有:手工、湿水彩、清洁、烹饪、蜂蜡等。每周有一天整个上午远足。每个园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一日流程和主题活动。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hythm.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hythm. Show all posts
Monday, December 12, 2011
Friday, October 14, 2011
Margrete的演讲实录 - 学做好妈妈(happyhouse)
原文来自: 妈妈们的面包房
首先恭祝各位新年快乐!
今天借着假期在整理电脑,发现了当年保存的这篇文章,回头看依然是美文,贡献给大家,希望有缘人能受益!Margaret
Margrete的演讲实录:
作为父母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今天我们到场参加培训的也有部分父亲,我感到很开心,孩子的教育也需要你们更多的参与,妈妈也需要你们更多的支持!
很多职业我们都需要接受相应的岗前培训,但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却没有经过培训。当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看到怀里抱着的小生命纯洁的双眼时,内心涌动着感动 和滋生出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力量。当我刚刚拥有我的大女儿时,我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我阅读了无数的书,希望在书里找到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的答案,变动 的时代带给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许传统的、旧的、老的说法和观念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变迁了!心中充溢着疑问和不安。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妈妈在一起阅读育儿书籍,孩子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吃着甜饼,当我们读到“适合孩子的食物是蔬菜和糙米!”时,不由分说夺走了孩子手 中的甜饼,不顾他们哇哇大哭大叫,将在冰箱中搜索出的所有甜食扔进了垃圾箱,赶紧用好不容易发现的一小块胡萝卜去堵住孩子的嘴!
我们是如此紧张,这是作为父母的一个成长瞬间,有了孩子,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动力和力量,虽然常常是慌乱的、左摇右摆的。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接触到华德福教育,我可能就是一个糟糕的妈妈。史代纳《适合人的教育》一书很苦涩,但非常有价值,在书的最后,他给了老师三件法宝,这三件法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这三件法宝分别是:1、拥有想象力; 2、拥有追寻真理的勇气;3、用对灵魂负责的态度敏锐你的感觉。(卢安克的翻译:对创造的需求、真理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三个成为“教育神经”的力量。谁若 想接受教育的方法,谁就(应该)在教育前给自己写这样的题词:让创造能力充满自己、发挥面向真理的勇气、提高自己对(小孩)灵心有责任的感觉。
Saturday, July 16, 2011
自由玩耍——宝宝生命中的重要一课 (转)
我们最珍视的人类品质是什么?
什么能够最好的服务于人类和地球?我们尊重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特质的价值,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拥有健康的身体,敏锐的感觉,清晰,创造性地思考,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精神的成人。
鲁道夫•史代纳谈到七岁以前的儿童具有非凡的模仿能力。年幼的孩子就像一块海棉,吸收着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甚至他们的机体器官都在吸纳着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一切影响。他 形容幼童“无意识的参与世界”。幼儿不像成人,能够有选择的参与,或对周围的影响选择性的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为家长和教育者有着神圣的责任。 在孩子周围的成人的想法和感受孩子都感应的到。 孩子在这种极度的敞开状态下,全盘接受和模仿周围提供的一切。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给幼儿一个健康的,益于模仿的环境,包括身体的姿态,声音,行为, 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早年教育应当主要由自身教育构成。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格外注重孩子通过他们的感官感受来体验。所以我们努力使教室拥有一个美的环境,温暖的色调,整洁的空间,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和来自于大自然的玩具。我们深知声音能够进入儿童深度的内在,所以我们努力让自己发音清晰,姿态和谐。
我们尊重自然界的美好,多样性和滋养人的特质: 泥土的质感,植物生长的形态,还有四季的讯息,干枯蜷缩的秋叶,或是潮湿的泥潭。我们希望孩子尽可能的体验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状态。因此,我们让孩子参与很 多户外体验活动,比如,用手筛泥土,在落叶堆上玩耍, 收集橡果,观察一只盲蛛爬过树根,注视一片雪花落在手套上,嬉戏在松软的泥坑里。我们尽量不去引导或解释,因为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到我们的话语和 我们成人的过多思考成分世界观上。我们给予儿童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尽力让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感。
我们将变幻的四季带进幼儿园教室,我们的活动,故事,木偶剧,歌曲和颂诗里都体现着外面的大自然发生的变化。比如,在初秋,我们会收集苹果,然后做出一大 堆的苹果酱,我们还会碾磨谷子,麦子或玉米,然后把它们揉成面团。地球妈妈怀抱着种子,土地精灵会准备肥沃的泥土,冬之王召唤着纷飞的雪花,砍柴人在雪地 里一深一浅的走过。春天来了,沉睡的花苞被阳光仙子唤醒,我们与牧羊人一起边唱着牧羊歌边纺羊毛。
儿童会模仿。一点不错!儿童通过一系列重复的活动和适合的韵律来学习,这就是这个年龄段记忆力的基础。幼儿园老师昨天做过的事,今天还会照样做。幼儿园一 天的生活由自由玩耍时间,劳动或艺术活动开始,然后老师孩子一起清理,开始晨圈。我们洗手,唱颂词,吃点心,穿上户外鞋,到户外玩耍,然后回到室内,穿上 室内鞋,休息,讲故事,道别。一切都在韵律中进行。孩子们知道下面要做的是什么,跟随着这些韵律,孩子的纪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有序和规律中,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安宁。
在这种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在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自由玩耍。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拿起各种材料,搭建想象中的环境。这些材料都是未经雕琢的天然材料,包括:一篮子不同颜色的棉布,木块,弯曲的木板,小凳子,桌子,松 果,玉米芯,贝壳,石头,简单的布娃娃的动物等。孩子们把这些材料搬来摆去,拼合分开,建造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他们还会一起合作,搭建桥梁,商店,屋子 或火车,他们社交的感觉也由此培养出来。孩子们体验着“我在这个环境中决定做什么,然后我就做到”,由此建立对自我的感觉,并塑造坚定的意志。
儿童还会从彼此学习,得到启发。老师可以通过准备一个小环境或先和这些孩子一起玩来引导和促进。但自由玩耍毕竟是孩子自己的玩耍,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做:做 针线活,切蔬菜,揉面团,磨谷粒,这些工作都是真实的,充满艺术和美,孩子可以随时参与进来或模仿老师做。老师的手虽然在忙,但眼睛随时都在留意着教室里 发生的一切,警惕着可能发生的危险,化解正在酝酿的冲突,或适时而巧妙的给予孩子鼓励。我们同样允许孩子“停下来注视”,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孩 子们需要有机的参与玩耍的自由。
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会想象各种情景,这也是他们锻炼内在构图的能力。一个弯曲的木块变成了一个电话筒,松果变成了小婴儿的瓶子。史代纳博士谈到造型简单的 娃娃的重要性时说:“你甚至可以用一张餐巾来为孩子做个娃娃,然后用几滴墨水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如果孩子面前是一张折起的餐巾,他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想 象力来把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想象力的运用帮助大脑的构成。大脑就像双手的肌肉一样,当它们需要作适当的工作时,才会伸展开。如果给孩子的是现成 的精致漂亮的玩具,大脑就无事可做了,变得越来越钝化。”在现代家庭里,我们可以同样就孩子的体验来对比讲故事和看电视。故事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而电视提 供的是一系列已经组合完成的图像,而孩子则成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
充满想象力的游戏的随着孩子的年龄而不同。两岁的孩子处于梦幻妆台,会对周围环境的一切完全吸收。他/她会拿起一把勺子,动一动,再扔到地上,充满惊奇的 聆听声音,感受它的重量和质地。三岁的孩子会赋予物体特质,比如将一根木棍被变成一只小狗或小轿车。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一些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其他孩 子一起合作来创造环境:有宝宝床的小屋子,有卷发夹和理发师椅子的理发店等。五岁的孩子开始进行相对复杂的活动了,他们会用教室里的物品或材料来展现自己 内在的画面。到了六岁的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外在的物体来保持内在的图景了。在此之后,孩子就具备了进入小学学习的条件了。
由于创造性地玩耍在人生前七年中至关重要, 华德福教育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没有引入过多的正式教学形式。在自由玩耍中,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的,充满创造性的方式来摆弄,组合着天然的玩具。观察每个孩 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在令人着迷。史代纳博士专门提到,儿童未来的思考能力,或确切的说,作为成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从儿童在七岁以前在自由玩耍中预示出来。 在1920年巴塞尔的一次演讲中,史代纳博士这样讲到:“孩子从出生到七岁这个过程中,玩耍中所展现出的个性的特质会在他/她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 现出来。我们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事会在他/她20岁以后依然起着塑造这个人的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到,如果要建立一种真正的教育的艺术,就必须对完整的生命历程有一个全面深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童年的阶段。”
原文来自:宝宝树
什么能够最好的服务于人类和地球?我们尊重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特质的价值,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拥有健康的身体,敏锐的感觉,清晰,创造性地思考,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精神的成人。
鲁道夫•史代纳谈到七岁以前的儿童具有非凡的模仿能力。年幼的孩子就像一块海棉,吸收着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甚至他们的机体器官都在吸纳着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一切影响。他 形容幼童“无意识的参与世界”。幼儿不像成人,能够有选择的参与,或对周围的影响选择性的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为家长和教育者有着神圣的责任。 在孩子周围的成人的想法和感受孩子都感应的到。 孩子在这种极度的敞开状态下,全盘接受和模仿周围提供的一切。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给幼儿一个健康的,益于模仿的环境,包括身体的姿态,声音,行为, 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早年教育应当主要由自身教育构成。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格外注重孩子通过他们的感官感受来体验。所以我们努力使教室拥有一个美的环境,温暖的色调,整洁的空间,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和来自于大自然的玩具。我们深知声音能够进入儿童深度的内在,所以我们努力让自己发音清晰,姿态和谐。
我们尊重自然界的美好,多样性和滋养人的特质: 泥土的质感,植物生长的形态,还有四季的讯息,干枯蜷缩的秋叶,或是潮湿的泥潭。我们希望孩子尽可能的体验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状态。因此,我们让孩子参与很 多户外体验活动,比如,用手筛泥土,在落叶堆上玩耍, 收集橡果,观察一只盲蛛爬过树根,注视一片雪花落在手套上,嬉戏在松软的泥坑里。我们尽量不去引导或解释,因为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到我们的话语和 我们成人的过多思考成分世界观上。我们给予儿童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尽力让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感。
我们将变幻的四季带进幼儿园教室,我们的活动,故事,木偶剧,歌曲和颂诗里都体现着外面的大自然发生的变化。比如,在初秋,我们会收集苹果,然后做出一大 堆的苹果酱,我们还会碾磨谷子,麦子或玉米,然后把它们揉成面团。地球妈妈怀抱着种子,土地精灵会准备肥沃的泥土,冬之王召唤着纷飞的雪花,砍柴人在雪地 里一深一浅的走过。春天来了,沉睡的花苞被阳光仙子唤醒,我们与牧羊人一起边唱着牧羊歌边纺羊毛。
儿童会模仿。一点不错!儿童通过一系列重复的活动和适合的韵律来学习,这就是这个年龄段记忆力的基础。幼儿园老师昨天做过的事,今天还会照样做。幼儿园一 天的生活由自由玩耍时间,劳动或艺术活动开始,然后老师孩子一起清理,开始晨圈。我们洗手,唱颂词,吃点心,穿上户外鞋,到户外玩耍,然后回到室内,穿上 室内鞋,休息,讲故事,道别。一切都在韵律中进行。孩子们知道下面要做的是什么,跟随着这些韵律,孩子的纪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有序和规律中,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安宁。
在这种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在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自由玩耍。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拿起各种材料,搭建想象中的环境。这些材料都是未经雕琢的天然材料,包括:一篮子不同颜色的棉布,木块,弯曲的木板,小凳子,桌子,松 果,玉米芯,贝壳,石头,简单的布娃娃的动物等。孩子们把这些材料搬来摆去,拼合分开,建造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他们还会一起合作,搭建桥梁,商店,屋子 或火车,他们社交的感觉也由此培养出来。孩子们体验着“我在这个环境中决定做什么,然后我就做到”,由此建立对自我的感觉,并塑造坚定的意志。
儿童还会从彼此学习,得到启发。老师可以通过准备一个小环境或先和这些孩子一起玩来引导和促进。但自由玩耍毕竟是孩子自己的玩耍,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做:做 针线活,切蔬菜,揉面团,磨谷粒,这些工作都是真实的,充满艺术和美,孩子可以随时参与进来或模仿老师做。老师的手虽然在忙,但眼睛随时都在留意着教室里 发生的一切,警惕着可能发生的危险,化解正在酝酿的冲突,或适时而巧妙的给予孩子鼓励。我们同样允许孩子“停下来注视”,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孩 子们需要有机的参与玩耍的自由。
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会想象各种情景,这也是他们锻炼内在构图的能力。一个弯曲的木块变成了一个电话筒,松果变成了小婴儿的瓶子。史代纳博士谈到造型简单的 娃娃的重要性时说:“你甚至可以用一张餐巾来为孩子做个娃娃,然后用几滴墨水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如果孩子面前是一张折起的餐巾,他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想 象力来把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想象力的运用帮助大脑的构成。大脑就像双手的肌肉一样,当它们需要作适当的工作时,才会伸展开。如果给孩子的是现成 的精致漂亮的玩具,大脑就无事可做了,变得越来越钝化。”在现代家庭里,我们可以同样就孩子的体验来对比讲故事和看电视。故事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而电视提 供的是一系列已经组合完成的图像,而孩子则成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
充满想象力的游戏的随着孩子的年龄而不同。两岁的孩子处于梦幻妆台,会对周围环境的一切完全吸收。他/她会拿起一把勺子,动一动,再扔到地上,充满惊奇的 聆听声音,感受它的重量和质地。三岁的孩子会赋予物体特质,比如将一根木棍被变成一只小狗或小轿车。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一些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其他孩 子一起合作来创造环境:有宝宝床的小屋子,有卷发夹和理发师椅子的理发店等。五岁的孩子开始进行相对复杂的活动了,他们会用教室里的物品或材料来展现自己 内在的画面。到了六岁的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外在的物体来保持内在的图景了。在此之后,孩子就具备了进入小学学习的条件了。
由于创造性地玩耍在人生前七年中至关重要, 华德福教育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没有引入过多的正式教学形式。在自由玩耍中,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的,充满创造性的方式来摆弄,组合着天然的玩具。观察每个孩 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在令人着迷。史代纳博士专门提到,儿童未来的思考能力,或确切的说,作为成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从儿童在七岁以前在自由玩耍中预示出来。 在1920年巴塞尔的一次演讲中,史代纳博士这样讲到:“孩子从出生到七岁这个过程中,玩耍中所展现出的个性的特质会在他/她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 现出来。我们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事会在他/她20岁以后依然起着塑造这个人的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到,如果要建立一种真正的教育的艺术,就必须对完整的生命历程有一个全面深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童年的阶段。”
原文来自:宝宝树
Tuesday, March 22, 2011
清明节
加入了华德福大家庭, 对于华人的节庆开始特别的留意起来。 因为节庆是属于生活律动的一部分。 给孩子讲解清明节有关的事故、进行相关的祭拜活动、 给孩子年年清明节的诗歌等等成为我做功课的一部分, 这里和大家分享我所找到的资料。
清明节的典故:
春 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 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流下了感激的眼泪。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大家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 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后,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 离开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每逢介子推死的这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 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 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 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 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 辟邪了。 (资料来源:杭州华德福)
Qingming Festival is when Chinese people visit the graves or burial grounds of their ancestors. Traditionally, people brought a whole rooster with them to the graves visited but the occasion has become less formal over time. The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Hanshi Day (寒食节, literally, Day with cold food only), a memorial day for Jie Zitui (介子推, or Jie Zhitui, 介子推). Jie Zitui died in 636 B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e was one of many followers of Duke Wen of Jin before he became a duke. Once, during Wen's 19 years of exile, they had no food and Jie prepared some meat soup for Wen. Wen enjoyed it a lot and wondered where Jie had obtained the soup. It turned out Jie had cut a piece of meat from his own thigh to make the soup. Wen was so moved he promised to reward him one day. However, Jie was not the type of person who sought rewards. Instead, he just wanted to help Wen to return to Jin to become duke. Once Wen became duke, Jie resigned and stayed away from him. Duke Wen rewarded the people who helped him in the decades, but for some reason he forgot to reward Jie, who by then had moved into the forest with his mother. Duke Wen went to the forest, but could not find Jie. Heeding suggestions from his officials, Duke Wen ordered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to force out Jie. However, Jie died in the fire. Feeling remorseful, Duke Wen ordered three days without fire to honour Jie's memory. The county where Jie died is still called Jiexiu (介休, literally "the place Jie rests forever"). (资料来源: Wikipedia )
清明节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冷食,青团,送彩蛋等,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戴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资料来源:杭州华德福〕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n opportunity for celebrants to remember and honour their ancestors at grave sites. Young and old pray before the ancestors, sweep the tombs and offer food, tea, wine, chopsticks, joss paper accessories, and/or libations to the ancestors. The rites have a long tradition in Asia, especially among farmers. Some people carry willow branches with them on Qingming, or put willow branches on their gates and/or front doors. They believe that willow branches help ward off the evil spirit that wanders on Qingming.
On Qingming people go on family outings, start the spring plowing, sing, dance. Qingming is also the time when young couples start courting. Another popular thing to do is to fly kites in the shapes of animals or characters from Chinese opera.[5] Another common practice is to carry flowers instead of burning paper, incense or firecrackers.[4](资料来源: Wikipedia)

清明节相关文学:
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說始於《千家詩》。但《樊川文集》未見,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有待商榷。)
English translation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breaking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house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ness?
A cowherd points to Almond Flower (Xing Hua) Village in the distance.(资料来源: Wikipedia)
宋.高菊卿《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高菊卿為宋代詩人。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塚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 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塚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 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 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
宋.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賞析: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今廣西宜山)時所作的一首詩。詩的開頭,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春雷動地,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點出清明 時節人們祭掃荒壟,愁雲黯淡的場面。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以「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化用《莊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願 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表現出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結尾雖 然說無論賢愚,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歸於虛無,但我們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地換取相 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清明歌
清明的春
清明的天
清明的雨水天上泉
清明的阳光月亮脸
清明的花朵香满园
清明的樱桃嘴甜甜
清明的蝴蝶荡秋千
清明的小鸟捉纸鸢(资料来源: 成都华德福学校)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