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2, 2011

硅谷精英青睐“零科技”学校


当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忙着以iPad换掉书本、用投影仪代替黑板、甚至把课堂改到网上时,eBay的首席技术官却将孩子送进一所“零科技”学校,那里没有电脑、显示屏和网络,只有黑板和粉笔、书本和手工劳作。本版文字禾之王裳

据 美国媒体报道这所与潮流背道而驰的学校名叫半岛华德福学校,位于硅谷。在教学过程中,校方不使用任何与高科技有关的教学设施,只用铅笔、白纸、编织针,有 时还会有泥土。许多在易趣、谷歌、雅虎、苹果和惠普等IT企业工作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那里念书,他们这样做似乎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不要把电脑和教育混为 一谈。

华德福学校成立于1919年,如今在全美有160所分校。它们崇尚人力思考和手工劳作的教育理念,因此当其他学校竞相将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却推崇100%的无电脑教学环境。



墙 上钉着黑板、黑板槽里摆着彩色粉笔、木书桌上放着课本和普通铅笔,看不到任何高科技产品的踪影。在五年级的教室里,女孩安迪·伊格尔和同学一起学习编织技 巧、用十字形木架收拾毛线、用碎布做成拼贴画。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技巧、协作能力,还有对于图形的识别能力。最后,他们要制作 一双袜子。

在华德福硅谷分校,75%的学生父母任职高科技企 业。在他们看来,这与让孩子上一所“低科技”学校并不矛盾。安迪的父亲阿兰·伊格尔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目前在谷歌任职。“我不觉得科技产品是基础学校 的必需品。那些认为iPad能让孩子在阅读和算术方面更胜一筹的想法,简直是荒谬。”

虽然华德福学校少有令人目眩的高科技设备,但收费可谓高昂:譬如在硅谷分校,幼儿园一年的学费是17750美元,高中则是24400美元。显而易见,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的多是富裕家庭,父母受过高等教育。

学生更爱笔和纸



另一方面,华德福的学生也对高科技并不感冒,甚至在家里也不用电子产品。10岁的芬恩·黑利的父亲在谷歌工作,但比起电脑,芬恩更喜欢用笔和纸来学习。芬恩说,“当你回过头来看一年级时的书写,就能知道那时候有多糟糕。而电脑不能体现这些。”

一些学生说,自己的父母或亲戚有时会沉溺于智能电话或其他产品,这让他们感到沮丧。11岁的奥瑞德说,有一次去亲戚家里玩,发现除了自己以外,坐在一起的其他四个小朋友都在玩手机,谁也不理谁,于是他不停地摇晃手臂和他们打招呼:“嗨,伙伴们,我在这里。”

学生缺乏竞争力?

电脑傻子也会用!

不少人担心,在这个科技社会,如果孩子不在学习初期就开始接触高科技产品,将来会缺少竞争力。

对此,华德福学校的家长们一点也不担心。“着什么急,你知道学这些有多简单?”伊格尔说:“就像学习挤牙膏一样,在谷歌,我们将软件设计得非常简单,连傻子也会使用,孩子们不可能在长大后学不会。”

家长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的老师和有趣的教学计划。50岁的劳伦曾在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就职,他有三个孩子在华德福学校上学。他说:“投入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老师的接触,和同学的接触。”

“电脑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如果学校有能力提供这些工具而没有做到,那它就是在欺骗学生。”

——美国学校董事会协会教育科技部主任安·费林

“教育是一种人类经验,当我们需要阅读、计算或是批判性思考的时候,科技只会分散注意力。”

——美国傅尔曼大学教育学专家托马斯

欧美高中竞相配iPad

在欧美,从今年新学期起,越来越多的高中开始为师生配备iPad,这种性能强大的平板电脑正为教学活动带来崭新变革,但也引起一些教育专家担忧。

例 如美国肯塔基州的伍德福德县高中给1250名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Pad,爱尔兰都柏林圣凯文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告别厚重的书本,开始用轻便的平板电脑 iPad从网上下载课本。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款薄薄的平板电脑益处多多,包括以互动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方便记笔记的便条簿和书签、快速向教师发送测验 试卷和家庭作业、观看从重大历史事件到外语学习的视频等。

一岁宝宝将杂志当iPad



一个iPad宝宝的视频最近在youtube上走红。那是一个从小玩惯iPad的1岁宝宝,她把纸质杂志认为是一个坏掉的iPad,不断用手指点击、滑页,看着杂志毫无反应,宝宝抓狂的样子非常逗乐。

视频在搞笑之余发人深思,看以iPad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怎样从婴儿时期起改变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如有网友评论,“技术正在代码化我们的思想,正在改变我们自身的‘操作系统’”。

编辑: 彭小红

建立幼儿的作息规律 (转)

最近几年,我走访的全国华德福家庭园有 二十多家,我不能说他们都是华德福园,但至少创办人、老师和家长,在认真地努力实践他们所理解的华德福教育。绝大部分家庭园是家长发起的,他们充满着热情 和干劲,但由于没有经验,接受的华德福培训还不够,在办园过程中遇到种种的挑战和困惑。我想只要创办人、老师和家长们,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对利益 和权力的关心,那么无论他们的园是多么的不完善,他们的园都会得到祝福。

华德福教育很强调每日有规律的安排,即重视呼和吸的节奏。国外的华德福幼儿园通常只有半天的时间,我见过时间最长的瑞典华德福幼儿园到下午2点半结束。而我国的特殊情况,只能是全天的。目前正是冬季,一日流程大致如下:

8::30——9:30 室内自由游戏 主题活动
9:30——9:45 收拾玩具
9:45——10:05 晨圈
10:05——10:30 洗手 点心 喝水
10:30——11:30 户外活动
11:30——11:45 回教室 洗手 喝水
11:45——11:55 故事
11:55——12:00 餐前准备
12:00——13::00 午餐 餐后洗碗 漱口 准备午睡
13:00——14:30 午睡
14:30——15:00 起床
15:00——15:30 喝水 点心
15:30——16:30 户外活动
16:30——16:40 离园准备 结束圈

可供选择的主题活动有:手工、湿水彩、清洁、烹饪、蜂蜡等。每周有一天整个上午远足。每个园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一日流程和主题活动。

幼儿意志的发展 (转)


幼儿意志的发展 5月20日华东幼儿教师会议主题讲座

5月20日,我们几位老师去苏州参加了由Majorie老师主持的华东幼儿教师会议。上午讲座部分的主题是“儿童意志的发展”。虽然是讲意志,但Majorie 以意志为线索,串起了幼儿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方面的不同特点。讲座的很多内容虽以前已熟悉,但是经过这段时间很多经验的消化,再听Majorie 以清晰的线索串联,则更将这些内容提到了我们清晰的意识层面。

Majorie 首先从幼儿的意识状态谈起,然后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就将幼儿的意志发展始终放在这样的意识状态背景中。在学习华德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体会到华德福教 育原则,方法,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背后,有一个非常严谨并且系统的关于人类意识演进的体系。人类的意识是如何演进的;意识的状态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不同的 文化类型处于怎样的意识状态之中;不同的意识状态如何在我们的认知,感受和行为的不同方面呈现不同的面貌;儿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意识状态如何在其认知, 感受和行为上展现,又如何透过现象的行为观察到儿童所处的意识状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从操作和技术的层面上看如何进行完全个体化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 是华德福教师的一个基本的,但却是长期而艰巨的功课。而这个功课作为教师是需要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再不断地在实践中,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进行观察, 观察自己,成人,儿童而逐渐去验证,进而获得的。

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通过老师的讲座所传达的对丰富的个体性的尊重和理解。每一种普遍的规律之中都存在着无穷的个体性差异。上次Ben老 师和我们的座谈中谈到创建华德福教育的史丹纳博士是一个多么开放,宽广而灵活的人,但在他去世前却几近忧伤地谈及人们,包括身边的很多人智学者怎样误读他 的思想。很多国外的教师也都谈到了华德福世界中僵化,教条的倾向。这确实让人感到内心沉重。我们说华德福教育是“迈向自由的教育”。作为这个教育的实践 者,我们会不断地探究这自由的意义。我们自身越是能够不断地去认识,继而超越对“普遍的”“原则的”“标准的”“权威的”“外在的”“方法的”“工具的” 等等的依赖,才能不断地趋向我们自身内心的真自由,才真正能够开始实践史丹纳博士所说的“以敬虔的心接待儿童,以爱教育他们,释放他们的真自由”的教育原 则。关于自由,当然是一个无比深入,无比复杂的话题,但是就普遍发展规律和个体需求这一点来说,超越于任何简单的普遍原则性规律,而进入到事物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中无疑是这自由的一部分。是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前提和术语 (转)

这是一篇介绍史丹那理论的介绍性文章。是看到的讲的比较简单和明了的文章。译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吧。

   
前提和术语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是由身体,心灵和精神( body ,soul and spirit ) 所构成的。如果我们要从事教育教育工作,我们必须要涉及精神领域。

从哲学家到精神科学家

         正如在他早期出版的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史丹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1886年,在史丹那25岁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歌德世界观中所内含的有关知识的理论 1891年他因一篇哲学论文而从Rostock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再加上其他文献,在后来以“真理和科学”一书的形式而发表。接着在1893年,他发表了自己重要的哲学著作“精神活动的哲学”。

         尽管史丹那研究哲学的视角是在可见的自然世界和不可见的精神世界搭建一座桥梁,他的写作也始终带有这样的意图,但是史丹那逐渐认识到若要让公众理解他的思 想,则必须采用别样的研究和呈现方式。因此,他采用了一种非哲学的方法,放弃采用涉及到语义学的复杂的讨论,而代之以技巧性的比喻和范例;放弃定义,而使 用描述。他完全植根于精神世界,对这个世界的描述有着惊人的连贯和一致性,在这样的描述中逐渐克服了将超感官的经验转化为日常语言的困难。他的思想具有一 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极大地帮助他发展自己的观点。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在一开始就感觉不得不信任他的大部分思想。一旦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史 丹那就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继续发展。他采用了一些过往时代密修(esoteric )团体所使用的传统术语,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有着负面的作用,但是他也发明了自己的术语,我们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对其进行解释。

         必须要说的是,对那些不熟悉史丹那精神科学的那些基本术语和原则的读者来说,史丹那的很多著作,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完全是一派胡言,在最好的 情况下,也会被认为是不可理解。而很多熟悉他的作品的读者则会明白,史丹那常常会突然放下某些明显还没有完全展开的陈述,完全期待他的读者去接受这些陈 述;然而,通常,这些看上去像是格言警句的论述很可能要通过参考他的其他著作才能得到证明。他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讲座时的风格有本质的不同;他的书籍和文章 通常是谨慎地,系统地呈现理念的典范。然而,当他的讲座以印刷出来的形式出现时,就可能看上去结构松散,完全没有系统性。可对此作出辩解的是,必须强调, 史丹那从来没有打算将其讲座出版发行;通常他在讲座上所谈论的内容,和他谈论的方式都是为满足当时的需要,或某一听众的特别要求。例如,他对建造第二座歌 德大殿的工人们所进行的讲座就和给人智学者的讲座没有任何相似性。

         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那些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努力去理解,哪怕去暂时接受史丹那论述的前提和术语,而加之于史丹那理论的那些评论,批评就是不恰当的。带着 愿意去理解的意愿的怀疑和不相信却是必要的,因为要想熟悉人智学中的内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的。史丹那也把“精神科学”这个词和人智学交替使用,在很 多方面,这个词可能更受欢迎,因为这个词中包含了“科学”这一含义,而史丹那在他的研究中正是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无一例外地,那些勤奋的学生很快就会 在史丹那文章那表面的混乱中发现井然的秩序和范式,这也适用于精神科学那些不同的“分支”,宇宙学,教学法,医学,农业,神学及基督学,艺术及科学,或 “纯粹的”人智学,即那些在精神科学中很难去界定在人类活动的那些方面。这整个的体系以及副体系都是互相支持的;它们大量地交织在一起,存在着内在的关 系。

身体,灵心和精神

         然而,从现在我们的目的出发,我们需要仅仅考量史丹那的有关人的本质的那些理论。我们首先要来看这些理论中关于人是由身体,灵魂和精神所构成的部分,这里最好引用某些史丹那的原文:

         “通过人的身体(body,通过人身体中的各种感官(senses),人和来自于外在世界的那些客体(objects)相连。来自于外在世界的物质构成了人的身体部分;而外在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力量也在人的身体之内发生作用。正如人运用自身的感官来观察外在世界一样,我们用感官也能够观察到他自身内在身体的存在状况。我用我身体的感官可以知觉到(perceive) 我所有的内在的身体过程。而我的喜欢,不喜欢,我的快乐和痛苦,不管我自身还是他人的,用身体的感官是无法知觉到的。心灵是身体性的知觉无法触及到的领 域。身体性的存在呈现于所有的眼睛前;心灵的世界人则将其藏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之中。而通过精神,外在世界则以一种更高等的方式呈现出来。实际上,外在世界 的神秘会在人的内在中展示出来;但是他经由自身而迈进精神之中,让精神的存在对其言说,这言说并非对人自身意义重大,而是对那精神体意义重大。人类仰视群 星灿烂的天空,而他的灵魂在其中所经验的喜悦属于人自身;人类能够在思想中,在精神中理解外在的星星的法则,但这星星的法则不属于人类自身,而是属于星星 本身。这样,人类就是三个世界的公民。通过人的身体,他属于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也能够觉知;通过心灵,人为自己建构起一个他自身的世界;通 过他的精神,一个超越于前两个世界的世界展示了自身。”

  这样一种描述可能在初看起来过于简单化,但是这样的描述是经过字斟句酌的,包含着审慎的思考和考量。史丹那讲到,正如人的物质身体中包含着必须从地球 获得的物质材料,人的“心灵体”也包含着“心灵材质”,他的“精神体”中也蕴含着“精神材质”,他很小心地指出构成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材质”和构成他物质 身体的物质材质并不相同:不能因为心灵和精神无法用实验,实证的手段探得就意味着它们不存在。我们现在并不打算进行争论;就像前面谈到的,为了理解史丹那 的理念,我们首先就必须要接受它们,或者说,至少要尽可能地和它们产生共鸣。

  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并不常常会去区分心灵和精神,通常这两个词是会被交织在一起使用的。而在史丹那精神科学的范畴内,这两个词是以特定术语的方式被 使用的。当谈到人类的身体属性时,他指出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周围世界的观察呈现了我们和矿物,植物和动物世界的那些基本关系。就像矿物质一样,我们也是 用来自于自然界的材质来构建我们的物质身体;就像植物一样,我们生长和繁殖;就像动物一样,我们在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各种印象之上来形成我们的内在经验。 然而,他指出,人还构成了另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并不象正统科学所宣称的,只是动物王国的高等成员。

   史丹那提出说,即使最简单的感觉(sensation)都属于人的心灵的领域,这是一个和外在世界相对照的内在世界,这些感觉又引起了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feeling)。 这些,就构成了我们的内在生活,心灵生活。这内在的生活通过我们的行为,我们由意志而来的行为而对外在世界做出一种反应。身体成为了人类心灵生活的基础, 通过身体人接受到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而他则在内在创造出一个心灵的世界对这样的外在刺激做出一种回应。然而,和动物不同的是,人不受制于这些感觉和刺 激,因为某些精神性的品质从更高处进入人的精神生活,管理和协调人的内在心灵生活。换句话说,人是一种思考的存在,在人的思考中人展现出自身的精神品质: 通过对自己知觉的思考,人获得了有关环境的知识,通过思考自己的行为,他被赋予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理性的,统一的方向的能力。

  史丹那认为,人类的心灵具有两重性:因为我们拥有身体的属性,我们就被自然法则所制约,被事物发生变化的法则所制约;因为我们拥有精神的属性,我们就 受到思想法则的制约。因此,正如身体是心灵生活的基础,心灵生活就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够说人们是动物世界的一员。人类的最高类型的的感受—例 如利他主义,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是要通过勤奋的,持续的思考而获得;没有动物可进行这样有意识的行为。

当我们从人的三重性的观点,即人是由身体,心灵和精神所构成,去考量人时,我们就可从史丹那另一角度去看人的构成。在他的有关教育的著作和讲座中分散着有关人的四重性的说明,即人的物质体,生命体,星芒体和自我体。

人的四重性
 
通过人的物质身体,人和无机的矿物世界保持着联系。这是必当如此的,因为人所吃进去的食物来自于他脚下的土壤之中,但这些食物首先是经过了植物世界中的某 些成员进行了合宜地转化;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动物王国的某些成员也包括在这个食物链中。矿物世界本身是无生命的:我们不能说生命过程仅仅涉及化学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生命过程的基础是机械性的。根据史丹那的理论,人的物质体把矿物世界的材质进行了混合,合成,成形和分解,而这一切都遵循和矿物世界一样的法 则。不用说,物质主义的科学将物质体视为是人类的一个,并且是唯一一个构成,所有和心灵以及精神性质相关的现象则都被视为是次要的。
 
在物质体之上,精神科学还辨识出人的第二个原则:这就是史丹那称为“以太体”的部分,但有时他也将其称为“生命体”或是“形塑力体”。从某些方面来说,史 丹那自己也承认,这个术语并不很恰切,他为难地指出,“以太”这个词和物理学中的那个“以太”毫无关系。尽管“形塑力体”是非常形象的,在某些方面来说也 是最好的,但这个词却有些复杂难懂以及非英语化,因此我们使用“以太体”。必须承认,可能也是必须要强调的,物质体本身是可以通过身体感官而进行研究的, 而对以太体的研究则只能是那些发展出必要的高等知觉感官的人才能够进行。
 
有机和无机之间的不同就展示了生命力的存在;一个有机体必然会拥有一个以太体,这是所有有形态的生命的基础——以太体组织矿物世界的物质,将其按照特定的 目的塑型。一个纯粹的物质体也有其自身的形态,例如水晶,但是其形态却是通过其无生命的内在所具有的物理的形塑力而构成。但一个生命体并不是通过这些力量 的作用而接受了自身的形态,因为当生命离开了一个生命体时,当它只剩下物质体时,这个生命体就会解体。当人类的身体中没有生命体时,就成为一具尸体;因此 在一生中是生命体在维持着物质体,使其免于分解。根据史丹那的理论,以太体是负责人类生长和繁殖,以及记忆的部分;它是当物质体遭受损坏或疾病时对其进行 疗愈的部分;即使构成身体器官的物质部分不断在发生更新,以太体仍保持着身体器官的形状,形态和功能。以太力也是保持生命体族群性的力量,提供同一族群内 生长和繁殖的范式。然而人类的生命体,和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也起到要去为思考的精神而服务的作用。
 
精神科学所辨识出的人类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所谓的“星芒体”或“感觉体(sentient-body 。在很多方面后一种术语都是更合适的,但是“星芒体”这个术语却被坚持使用下来,现在在人智学的圈子中被广泛使用。可能还要提出的是,这个术语还被那些所谓的“神秘科学家(occult-scientist 和所谓的精神修行者(spiritulists)含糊不清地使用,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混淆和误解。然而,我们接下来仍要使用“星芒体”这个术语,但是却是会被严格地按照史丹那本人所指明的语义范围内而使用。星芒体是痛苦和愉悦,冲动(Impulse), 渴望(craving) ,激情( passion) 等等的载体,所有这些内容在物质体和生命体中都是不存在的。由此可看出矿物和植物是不具有星芒体,不具有感受的,它们无法拥有感觉或是接受感官知觉。问题不在于一个生命是否仅仅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而是这样的刺激是否反应在感受(feeling)这种内在的过程中。简单来说,那些拥有神经系统的生物也拥有星芒体,这并不仅仅包括人,也包括整个动物王国。
 
根据史丹那的理论,动物和人的本质的区别,是因为人拥有第四个组成部分,即“自我体(ego)”或“I”。自我体代表了个体化的因素,它保证了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的独特性。“I”这个词本身的独特性在于没有人可以用这个词来指称他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说,它代表了人的“高等自我(Higher self ”,正是因为拥有这个高等自我,人类位列于整个地球上所有存在体之上。而自我的特殊任务正是净化和提升人的属性中的其他三个部分,受到自我的持续影响下的 有,星芒体中人的各种希望和愿望,生命体中人的生活习惯,气质和记忆;并且物质体的整个外观和生理,姿态和运动也会得到改变。

轮回和业力
 
这个自我体净化和提升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在一生之内完成,而是要通过很多世,自我逐渐演进到越来越高的发展阶段而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可否认地,史丹 那和某些东方的宗教和哲学体系都是一致的。实际上,轮回和业力,或称为命运的这个双生概念在史丹那的精神科学中都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他的精神研究表明,人 的身体和心灵,服从于自我体,以便能够服务于它。相应地,“I”也服从于精神:“I”寄居于身体和心灵之中,但是“精神”却存在于“I”之中。存在于“I”之中的精神是永恒的;更进一步地说,“I”从它相连的那些成员中获得它的属性和重要性。“I” 存在于物质体中,就受制于矿物世界的法则;在以太体中受制于繁殖和生长的法则;通过星芒体受制于心灵的世界,而因将精神接受到自身之内,它就受制于精神的 法则。那由矿物和生命法则所构建的会形成和消失;但是精神却不会形成,也不会消失。这个论断,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却典型地代表了史丹那关于轮回的观点。这 其中基本的是有关业力或是自我创造出命运的部分,就像之前谈到的,这些都从人智学的角度重新阐述。
 
史丹那非常清晰地提出,在人的命运中没有什么是随意或偶然的;命中注定或者运气之类的概念都在他的理论中没有位置。实际上,他坚持认为对每一个个体来说生命中没有任何重要事件仅仅是由于偶然性才会发生。他很审慎地指出他对业力这 个词的使用是排除了这个词本身可能具有的任何宿命论的暗示:他强调说正是人的自我体,在出生前寄居于精神世界,为它将要展开的在尘世生活的所有经验准备着 各种机会,但是自我却不能事先决定如何来运用这些机会。因此在世间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会有先定的因素,同时也有新的,意志的因素对其进行补充,这意志的因 素使个体可以经由仅仅是习俗,传统或习惯,或者是认识到自身的自由而做出行动。在他的著作神智学一 书中,史丹那非常详尽地讨论了轮回和业力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人做出了某种行为后,世界上就有什么被打上了这个个体自我的烙印。史丹那继续提出问 题:一种被烙印了个体性的行为的后果,是不是会保留一种再次回到“自我”之中的倾向,就像某种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印象在收到外在的刺激时会重新被激活一 样?他得出结论说,通过心灵所做出的某种行为,就会产生出进行下一个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正是第一个行为所结出的果实,而心灵将这种倾向性作为一种必然携 带在其自身之内,一直到后一个行为发生。这样,通过做出某一特定的行为就会在心灵中印刻下要执行出这一行为的后果的必然性。这存在于人的命运的基础,人的 命运必然是由自我所创造出来的。就像一个人在某一天中所做出的行为取决于前一天或前几天一样,同时意志就决定了他后一天或后几天将要作出的行为,生命的重 复也是如此。一个人,会以几种,而不是一种方式,存在和生活于他所创造出的世界之中。
 
史丹那认为现代物质主义科学中最严重的偏见包含着试图通过来自于父母或祖先的遗传转化来解释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作为物质存在的我们,物质体来自于 父母,拥有整个人类族群所共同拥有的形态;而作为精神体我们拥有自身的形态,就像我们拥有我们自身的传记。这样一个传记是无法通过我们的父辈而能够得到解 释的,只有通过刚刚勾勒的精神的倾向性才能够明瞭。进一步的研究将会表明轮回和业力这两个双生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持的。

原文:安的夜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