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6, 2011

虚拟社交强迫症

Problems with device interaction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contributed by Alger
 
小朋友聚会竟然拿出手机、电脑各玩各的;朋友到餐厅聚会,席间各自埋头手机、电脑发微博、读小说、上QQ;一家三口同处一室不发一言,一人沉迷一台电脑……上网越来越方便,等车时、饭前饭后、公交车上、甚至无聊的会议与课堂上,随时随地都可上网消磨时间,沉迷机器的“机男”、“机女”一代开始诞生。但有专家提醒,虚拟社交是一把双刃剑,机男、机女要小心虚拟社交强迫症。

案例1:小朋友聚会 3龄童掏出IPAD

“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聚会,家长们都兴致勃勃,纷纷带了小朋友来,想让孩子们交流一下。没想到小朋友有的玩手机,有的玩电脑,连3岁的小朋友都掏出IPAD来玩游戏。”刘先生想起最近的一次聚会,仍觉得不可思议。

“我要看电脑、我要玩游戏。”7岁的东东每天晚上都霸占着家里的电脑。东东妈妈很担心:“这么大的孩子,不是应该满街跑吗?怎么现在却只是闷在家里。”而东东则理直气壮,大家都这样,有什么好奇怪的。

案例2:朋友聚餐 面对面用QQ聊天

几个朋友到餐厅聚会,各自打声招呼坐定后,席间陷入了沉默。有的人低下头掏出手机看小说;有的在微博上写上一句流水账:“我在和朋友吃饭”,再自己拍张照片上传;有的则上QQ聊天,然后在QQ上遇到同在饭桌上的他。这是最近记者遇到的一幕,而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多地发生。

“我和女朋友约会,她坐定后就掏出手机。我掏出手机上了QQ,她的头像也挂在上面,我问了句‘在干吗?’她竟然用QQ回了句‘别吵,忙着呢!’”想到和女朋友面对面不说一句话,却要用QQ聊天,张先生觉得匪夷所思。

案例3:全家一人一台电脑 整晚不说话

晚上下班、放学后,一家三口总算聚到一起,在饭后一起看看电视、散散步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但赵女士却感叹:“难,太难了!”每天狼吞虎咽地吃完晚饭,女儿便一头扎进掌上电脑游戏了,先生埋头台式电脑中,家里寂静得只剩呼吸声,赵女士也拿出手机上网看小说了。

“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台电脑。刚开始还觉得很好,不用抢电脑了,生活水平提高真是造福全家人。没想到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人带头玩,其他人觉得无聊,也跟着玩,结果经常玩到整晚不说一句话。”

专家提醒:小心虚拟社交强迫症

“在网上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选择的,很多并不是生活的原貌。甚至有些可能是被修饰过的,蒙着一层无形的面具。只有见面交流才能真正克服问题。”本报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告诉记者,这种虚拟世界的交流不能太过于沉迷。

专家提醒,虚拟社交是一把双刃剑,要小心患上SNS强迫症。网络社交更容易挫败人们处理现实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而随着心理的更加封闭,便更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社交,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感情,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封闭与压抑。

行为测试:你有虚拟社交强迫症吗?

专家总结了虚拟社交强迫症的症状,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哪些也符合你的行为或心态吧。

  1. 不管有事没事,只要有条件就会开电脑,开机首先习惯性登录QQ、MSN等。
  2. 打字飞快,熟练掌握各种时髦网络词语,至少有5个QQ或MSN等聊天工具群。
  3. 要找人或关注别人近况,就上QQ、MSN,要么在线聊天,要么进空间、上博客。
  4. 只喜欢打字,不喜欢说话。接到朋友电话时,经常会挂掉电话转到网上聊。就算在同一间办公室只有一步之遥,也经常用信息交流:“一起吃午饭”、“好的”、“那现在出发”、“电梯口见”。
  5. 在网上无话不谈的朋友,见面后不知道说什么。
  6. 心情一起伏,马上换签名、改资料或换头像,像得了强迫症。
  7. 结识新朋友,先在QQ等聊天工具上添加好友,不加等于不认识这个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