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7, 2013

华德福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转)

李泽武 http://blog.chengdu.cn/space-203441-do-blog-view-me.html

华德福教育是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呢?

这里先说明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华德福教育的教学常常是从整体出发的,这个整体性从语文教学来理解就是语文教学贯穿于所有学科教学中,也可以说所有学科的学习可以关联到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整体性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思考、情感、意志并用。比如三年级的建筑学习,孩子们不仅实际盖屋子,唱相关歌曲,听老师介绍不同种类的房屋,也朗诵建筑方面的诗歌,散文学习,写工作记录等可以看作语文极好的整体学习。

为阐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我们也可以把普遍的习惯把语文教学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看。

一、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听”

现在教学中听已经快消亡了!不是我在这里故意耸人听闻,想一想现在教学当中,还有多少人在“耳提面命”?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把握,特别是视觉上的,仿佛这样才心安理得。所以人们非常注重认知,注重思考,注重书本知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被发挥到了极致。从感知的结果来讲,听比看更不容易把握,“声不能留于异时”(曹丕),文字,特别是文字印刷,把人的意识大大地推进了,自我也极大地增长了。人们经过数代之后,崇拜文字的魅力,轻视言语表达。特别是因特网的兴起,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日复一日度过,而不需要任何言语表达。以显示屏为代表的文化更把这种“看”文化推到了极致。

在这样一个愈来愈重视看,重认知和智力发展,个人自我极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中,现今世界范围内,听,倾听,都是特别困难。因为人人都想表达,都想说服别人。以前看过一本剑桥出的书,关于禅,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和共同处,就提到听对于这三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共同的。提到现今人们倾听的困难。

有多少教师真正注意到听与看的区别,并把“听”运用到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

华德福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听,1年级童话故事,2年级寓言圣人故事,3年级创世故事,4、5年级神话故事,6年级以上历史故事、科学故事等,还有大量的歌曲,儿歌、诗歌这些都要求有大量的听。

以前到我班上听课的老师问我,为什么让孩子听故事而不是直接发给他们读故事?想一想我们听的评书,我们讲故事,甚至哪怕范读故事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的生命体——气,去包围孩子,滋养孩子,我们把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个性融入到故事或文章中,然后表达出来。帮助他们建构图景,引领审美,得到情感交流。这个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古代人在教学中的“耳提面命”很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是即时性的,而不是历时性的,而言语之间生命得以绽放。再加上动作,表情,把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

语言本身是以言语为基础的,听、说、读、写紧密联系。听是语言的开始。更多感知的东西。从某种层面来说更本质。为什么入学、企业事业用人都需要面谈,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言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包括情感和自我。即时性大多更真实。

现代课堂,讲故事都是一种奢侈,老师们太多拘泥于讲授知识,传递知识,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很好的“认”就行了,很多时候连范读这个最古老的授课方式都取消了,或是用机器,多媒体手段来做。殊不知哪怕老师的读音不够标准,只要有认真的准备,孩子也会比录音吸收更多。更何况,讲故事也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专注力。

二、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说”

在华德福学校中,很注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因为这样才能很好配合孩子意识的发展。

说的本质是表达自我。并且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我有一次春游和一年级同学坐在车的前部,听着孩子之间的交流,发现他们说话很清晰,根本不像七岁小孩。并且T、K等这些齿音都发音清楚准确。有人说“上古无齿音”,意思是上古没有齿音的发音,因为他们的意识状态比较圆润,自我意识不强。而现在一年级孩子的表现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成熟。

现在的孩子很爱说,嘴巴动个不听,斯坦纳认为语言是运动的趋势。现代孩子大多身体活动较少,因而言语活动较多,即身体运动由言语运动所替代。因此,要解决孩子爱说话问题,可以做两个工作,1,让他们说话;2,增加身体运动。

华德福语文教学中说大量的儿歌、绕口令、顺口溜、对韵、诗歌、戏剧台词等。并且常常伴随着踏步子、拍手、走圆圈、抛沙包、拍圆球、跳绳等运动方式。让整个身体认知说的内容。说是运动,思考是运动,运动是运动,运动,运动,还是运动。运动帮助思考,帮助孩子意识的发展。

说的过程也是情感宣泄的过程,华德福学校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让孩子说新闻,通过说新闻处理掉堆积在孩子心中的一些体验到的东西。也让孩子说故事,诵读,言语表达情感。最高超的是戏剧表演。通过台词和动作、表情让孩子深入到戏剧人物中去,看世界,看别人,看自己。

三、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读”
“只是读已足够”。为什么这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说得好。我们对文本更多的是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语言。情感和意志、愿望都是自始至终伴随着孩子和成人的。孩子幼小的时候,在小学3年级之前,我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分析和思考。而直到小学5年级以上,才可以真正给与他们语言的意义。因为他们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他们的个人意识成长带来思考力,他们这时才能够真正慢慢细致地分析文章。同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道德感也随之被激活。

现在主流语文教学有个危险的倾向,就是对文本的全力以赴地去解读。现在虽然那种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淘汰,但对文本的认知化肢解并还是十分流行。这是典型的自我主义扩张的表现,或者就是处在一种假想之中。语言哲学家们早已指出我们是无法真正把握文本,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我们只是努力地解读文本,接近文本。人们用认知解读,其目的是使文本解读简单化,以便人们简单地把握它。文本我们去接近它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认知分析,结构分析;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情感和意志、行为再现。为什么在华德福学校中喜欢让孩子剧本表演,就是通过行为和言语,服饰等让孩子回到拥有无限张力的文本中去。语言可以说有三种,一是意志语言(willing language),二是情感语言(feeling language),三是思考语言(thinking language)。所谓意志语言我们已可以叫做意欲愿望语言,更多是通过行动体现的。在华德福语文教学中,我们会通过拍手,跺脚,以及沙包等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体会语言,就是去体会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般的意志语言。当然也包括欲望语言。

华德福学校1年级读自己写的词语或老师写的话,也读一些精美的简单的绘本。2年级除读自己书写的内容和老师书写的一部分内容外也读一些诸如班级读本之类的东西。3年级和3年级以上开始读各种书籍和材料。开始孩子的阅读发展是比较慢的,老师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太慢。但3年级以上孩子很快会发展出较好的阅读水平,能够细腻地理解文本的意思,灵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也给予他们阅读的快感。

四、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写”
写对孩子来说,包括写字,写句子写话,写文章三个部分。我们先来谈谈写字,即书写。在华德福教育中,孩子开始写字是从刻画线条开始的。一般在教学写字之前的一段时间,老师都会对孩子进行“线画” (form drawing,也有译成图案绘画等)教学,基本的直线、曲线开始。线画会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贯穿到高年级。孩子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在大地上的写画,充分体会线条的不同“趣味”或品质。“体验在先”是华德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符合人知识建构的规律。从教学实务来说这种学习的人与学习内容的直接联系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作为主课的一个部分会上整整三周。当然这个时间里还有太多的东西等着刚刚入学的孩子们,歌曲,儿歌或诗歌,绕口令,沙袋游戏等等。更重要的是,一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好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华德福教育的主旨之一是“护送孩子踏上自由之路”,但这个自由是心灵的自由,由内而外的能承担责任的自由,有点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到的自由,而绝不是恣意妄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华德福教育是有“型”,这个“型”就是基本的班级准则,如不能打骂人,上课要进教室等,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规则。准则和规则是不同的,一个是理论的,一个是操作的。作为个体在群体中,肯定要规范来平衡。如果老师或家长有兴趣的话,讨论一下班级准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而1年级孩子刚刚来到学校,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恰恰是建立准则的好时候。比如铃声响进教室,教室里保持安静。不过规则需要重复,因为它是要靠个人的意志和意识起作用,所以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要有“百年树人”的信心和决心,这个过程绝对考验老师的忍耐力,意志。

在线画的基础上,孩子们用彩色的自然蜂蜡蜡块在接近A3大小本子的雪白纸张上画下山、水、树木的图像,然后从这个形态中抽出象形符号,写出 “山”,“水”,“木”进行正式的书写。这样,他们感觉得到书写符号是有意义的。

在拉丁字母文化中,华德福教师们,包括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想了很多办法去找符号对孩子的直接意义,让孩子与文字之间产生联系。而中文教学中,我们文字与意义的联系直接得多,自然得多,容易得多,这算是我们文字的天质吧。以前我们太注重让孩子看到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我们的文字中有这种联系,(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但大多却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我们应该重视这种联系,发挥好它。这种联系是我们文化密码的集束传承,使我们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联系和传承之一。拼音教学要不要教,可以教,应该教。依现行多种版本教材来看,虽然开始不再是拼音开始汉字的学习,从一些象形字入手,但还可以推迟,甚至到二年级上期。拼音的目的是音和义的结合,利于识记。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文字的识记,更不是人为地想让孩子迅速从这里脱身。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对语文来说,是对语言感觉的培养。让语言构建肢体与同步,与孩子的情感发展同步。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我们语言的魅力,美丽和细微处。这个才是“授之以渔”的态度,而不是由垃圾堆成我们的语言,快餐垃圾,现在有这样的倾向,把我们对语言的感觉钝化,使我们语言感觉阈限上升,我们更官能化,浅层刺激,也许因为该官能化的时候早熟了。大家只好恶补这一课,这样似乎才均衡。这是一个全球的问题,时代的问题。识记更多的是一种无意义的堆积,一种近乎逻辑的规定,一种语言学上的“所指”——一种随意规定。这个作为孩子的学习是需要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应该慢慢地带入,这个过程也是把意识带入语言中的过程。

我们完全可以由象形,指示字开始汉字的学习,之前最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中的场景。然后再在这个场景中抽出那个文字。在不断地学习中,通过积累,让孩子找到字形与意义的联系。当然这个时候孩子的识记不会很准确,甚至很模糊,特别是在简体字中。但是这个阶段,模糊就是一个正常的过程。精准是3年级以后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有更多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孩子的拼音学习会很快,并且有意义联系。

华德福学校1、2年级不会用铅笔书写,最多用自然蜂蜡蜡棒,很多颜色。彩色是对孩子感觉的滋养。不用铅笔并不仅仅是孩子年龄小,手指小群肌肉发育问题,就像英国《泰晤士报》或《卫报》上教育文章提到的那样。(孩子入学时间愈来愈早也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似乎不管哪里都很得人心)。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有“气”——生命体的话,他的气场是很大的,并且向外开放。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命之气收缩,他的生命力需要去建构他的脑力,唤醒他的意识。这是一个由大,甚至极大,到精细的过程,(对比婴儿完全的开放带来的震撼力与成人思维的精致细腻,当然,这两者都是无可非议的自然过程)。所以用大一些的工具,对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来说,是适当的。

写句子和写话,即作文。在华德福教育里,写句子写话都是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新学了一个故事,一个场景,用一句话来表达,是1、2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句子可以是老师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老师的一个归纳,如果是孩子总结出来的,那就更好!

到后来,孩子听故事,写故事。最开始或许是老师精练出故事内容,抄写在黑板上,配上精美的图画,然后孩子们抄到主课本上。作为样本。有时是老师提出故事的梗概,或者关键词语。或是直接讲完故事,画出相应的一两个故事情节,让孩子复述故事,再写出故事。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孩子的听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3年级以上孩子可以写一些叙述性的东西,内容上可以是主课内容,没有必要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特别在3、4年级。因为孩子才开始真正认识这个大地,这个世界。可以结合语法的学习,让孩子表达清楚是谁,干什么,怎么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过活动来写,以活动促进孩子的写。体裁多样,诗歌,或者说韵文,散文,甚至配上曲子。同时结合孩子的“读”,相关主题可以集中起来,但是,要问一问集中的依据。依据不是优秀老教师的经验——这固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意识的发展。主题不是我们想当然来的。现在大家在提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学,是一个新的路径,去学习语文,但主题必须由孩子的发展而来。读写是密切联系的。

到了5年级,除了写主课里的故事,也可以写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如游记之类。而6年级,客观科学描述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练习,4年级以上可以写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7、8年级,完全可以写一些辩论性的文章,甚至结合我们的诸子百家,让他们在文字中大辩特辩。历史故事里有很好的戏剧材料,坚决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个绝佳的磨炼机会,并让他们演出来。

也可以编辑书,办小报等来联系孩子的书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