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華德福的幼兒教育:讓孩子從做中學 (转)



◎本文摘自:華德福的幼兒教育

孩子七歲前的發展重點,在於培養強大而健全的意志。——魯道夫.史坦納《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

親子團體(出生兒到三歲兒童參加)的教室就在幼稚園(三到六歲學童就讀)對面,戶外活動時,這兩班會共用花園,因此有機會觀察孩子從一歲大時的蹣跚學步,到六歲大時有目的的活動,以及介於兩者間各階段活動的變化。

幾個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在沙坑裡挖出一個小「池塘」,一名兩歲大的女孩站在這座池塘邊,突然一腳踩進水裡,弄得鞋、襪全身都濕淋淋,讓她的媽媽大吃一驚。接著小女孩開始用手掌拍水,水花濺得到處都是。附近有幾個三歲大的男孩,正全神貫注地用鏟子挖土。他們雖然肩併著肩,但並不像一個團隊,而是各自為政,也沒有共同的挖掘目標。一位家長提著水壺經過,替小小香草花園澆水。這些男孩馬上停下手邊工作,走過去幫忙澆水。

四、五歲大的小朋友也拿著鏟子聚集在花園的一角。老師聽到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們來假裝農夫,這些石頭是馬鈴薯。我們來種馬鈴薯,等到馬鈴薯長大,就可以拿去賣。」這些小朋友開始挖洞,仔細地將石頭分別放進洞裡,然後再蓋上土將洞填平。過了十五分鐘老師再回來這裡,這些石頭「馬鈴薯」已經變成「小烏龜」,正在賽跑。

至於六歲大的小朋友戶外活動時間都在做什麼?他們聚在某個角落聊計畫;經過充分合作「協商」後,他們開始築水壩,工程結構頗為複雜,必須用到木板、箱子和石頭。這個活動需要他們充分討論、合作,同時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小朋友顯然認為,一旦水壩築成,必定可以順暢運作。

兒童從一歲至六歲,活動的方式顯然不斷改變。由成人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活動從兩歲時看似無意義的舉動,發展成六歲時有計畫的行動。

小朋友就是喜歡動,但如何引導其行動發展出自制力,是目前幼兒教育最欠缺的。現在的兒童不但無法培養「內心」的自制力,活潑好動的天性更受到「外在」因素限制,包括學校規定、大人要求等,這些都「抑制」了孩子的活動,如果這麼做還無法約束孩子,甚至還會訴諸於藥物控制。有些孩子被動地接受這種控制,有些則會以乖戾的行為抗議,這便是現代社會誤解孩子天性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我們應當深思這個長期後果。對社會貢獻最大的,莫過於主動、負責、熱情且積極的個人,但在現代文明中,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大家的一言一行都依循既有規範,孩子自然難以培養出上述特質,並加以發揚光大。

前文提到的六歲孩子如何培養出自我引導、自制力及專注力?華德福幼教老師做了什麼貢獻?

三歲以下的孩子活動力旺盛

一位奶奶看著她兩歲大的孫女在房裡到處跑,不禁說道:「我光是看都覺得累!」兒童初期的活動模式就是這個樣子,他們的行為隨性、漫無目的卻精力充沛。

孩子一旦戰勝了地心引力,踏出重要的第一步後,便能隨心所欲地活動,再也停不下來。這個年齡的孩子為了動而動,單是如此便足以感到快樂。想要一個兩、三歲大的孩子保持安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他們以此展現出活力以及令人稱羨的豐沛生命力;他們需要在成年照護者的看顧下,有充分的時間、空間與機會練習活動。

我們進一步研究三歲以下兒童的活動特性。在這個階段,他們還無法控制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也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識和體認來掌控自己的活動。

三歲以下的兒童十分敏感,會配合感官印象而行動。周遭所發生的一切,都會立即影響孩子,並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作用(參見第七章)。眼前池塘的水,對孩子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必須再過一段時間,兩歲大的孩子才能以理性克制自己的衝動,不會想要馬上體驗踩水及拍打水面的感覺!孩子必須進一步提升體認與自我意識後,才能控制這種衝動。(她並不是「調皮」,只是個「正常」的兩歲孩子。)

叛逆有理:「難纏的兩歲兒」

到了這個階段後期,孩子的活動開始變得激烈,因此這時期的孩子通常都被稱為「難纏的兩、三歲」。前面提到在沙坑裡挖洞的那幾個三歲男孩,如果其中一位突然推同伴一把,或是兩人開始搶一把鏟子,老師恐怕也不會太意外。這種突發性的意志和情感,極可能伴隨著大吼「不要!」、「那是我的!」或是「我先拿到的!」最後勢必以淚水或大發脾氣收場。

為什麼會這樣?這時期的孩子開始了解,他的世界裡不是只有自己的個人意志,同時也有他人的意志存在,可能是媽媽的意志(「去把外套穿上」),或是團體中其他小朋友的意志(「我也要用那把鏟子」),有時情況會變得「棘手」。這時候的小朋友,內心力量還不足以讓他用其他方式面對這個情況。

「孩子在發展自我時,往往也生出頑固尖銳的自我主張,與利他主義的模仿正好相反。」——珍.葛林(Jane Girling),〈○至七歲的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7 years),倫敦華德福幼教培訓中心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規律、秩序、模仿合宜的行動、充足的活動空間等等,都能引導孩子度過這個階段。雖然有時他的行為確實蠻橫無理,但這個年紀的孩子並非暴君;我們必須將這個叛逆期視為孩子發展自我認同過程的正常、重要階段。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開始面對身為團體(家庭、遊戲團體、新朋友等)成員的各項要求。即使是成人也難以在兩者取得平衡,更別說三歲小孩了!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並接受這種嚴苛的新挑戰。

三歲小孩一旦開始上幼稚園,便有許多正面機會發揮模仿的天分。老師會時時意識到自己是小朋友模仿的對象(參見第四章)。老師運用模仿做為教學工具,加上小朋友逐漸發展出自我掌控的能力,孩子原先不受指導與控制的行為,漸漸轉變為有目的的專注活動。華德福幼教老師會設法引導孩子進一步培養出控制力與注意力,同時也避免孩子受到逼迫或面臨失敗的恐懼。

神奇的年紀:四、五歲大的魔法師

在幼稚園的第二年,隨著孩子增長至四、五歲,他們透過創意遊戲等活動所展現出的想像力與幻想世界,令人驚嘆不已(參見第六章)。相較於剛進幼稚園時,現在孩子更為沉著冷靜,也更有自制力。明確、有規律的生活節奏以及各種模仿機會,已開始發揮效益。

孩子開始對所見所聞「保留」記憶,像是去海邊郊遊、坐火車、工人挖馬路鋪新水管、家長準備三餐等等。這些記憶會與他們的幻想世界結合(屬於預備性思考),並帶領孩子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此時孩子的活動便是構築想像世界,這就是童年的中心所在。這個階段是神奇的年紀,孩子就像是魔法師。想像力遊戲,為孩子提供正面、健康的發洩管道,活動再次具有意義,引導孩子正面發展。小朋友運用想像力蓋房子、造火車、築水壩、混合「水泥」,或是將自己想像成水手、媽媽、貨車司機、護士或大熊。一截圓木可以變成鼓、桌子、方向盤、噴火龍等等……

華德福幼稚園老師在這個階段的職責,便是以同理心支持小朋友的想像力遊戲,提供合適的道具、時間、空間,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此外,老師也必須不斷創造機會,讓孩子親自參與或觀摩各種活動,以豐富他們的記憶,充實他們的遊戲內容。小朋友會觀察各種活動,加以內化吸收,包括布偶秀、精采的故事、節日慶典、老師從事各種日常活動的形象,例如縫紉、烹飪、園藝、手工藝及維修等,然後再將觀察所得運用到遊戲中。

轉載: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061&view=full&time=135178331348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