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6, 2012

华德福书籍出售

不好意思, 打扰了, 我这里有华德福书籍要出售, 每个题目个5本, 先到先得:

彩绘童年 RM21.7 (原价 RM24.70)
探看孩子的涂画世界 RM31.1 (原价 RM34.60)
我来了!-人类智慧学理念下的婴幼儿保育 RM26.4 (原价 RM29.30)
幼儿的工作和游戏 RM25.5 (原价 RM28.30)

有兴趣的朋友请留言。谢谢。

Thursday, June 14, 2012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转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龚意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延续前文就玩耍和玩具更深入展开下。

孩子的成长规律大致是这样的:
01岁构建消化系统、四肢、内脏。
12.5岁刚学会走路,生命力开始构建大脑。
025岁,生命力用于构建整个物质身体,所以不需要可以安排他们去学习什么,他们用整个身体探索世界,甚至不需要玩具。
25半以后一部分生命力被释放出来构建他的心灵力量。
253岁,物质身体的第一个阶段完成,3岁左右一部分生命力还在继续构建物质身体,一部分被释放出来转化成为幻想和想象力。这时可以陪他们玩,给他们玩具,这个年龄阶段也就是可以去上幼儿园的年龄。这时新陈代谢系统的生命力被释放出来成为意志力去玩耍。
3岁左右孩子很活跃会不停地换玩具,家里一片混乱,但是快乐的混乱。
4岁玩耍会活跃,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玩具。
4岁左右幻想下降想象力增强了。幻想、想象力是同一种力(生命力)的作用。
3-4岁更多的是幻想,到5-6想象力更多了,想象和思考接近,有了主意,不过很多还是无意识状态的。

相对应孩子会呈现出来的玩耍是这样的:
01岁,很多无意识的敲打。(物质身体参与)
23岁,一会玩这一会玩那充满变化。(心灵开始参与)
45岁,能持续半小时左右。(心灵参与地更多)
56岁,专注力和持续时间更长而且能在玩耍时重现前一天的场景。(有了“我”,有了改进/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隐藏了人类道德本质,是思考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开始。)
7岁左右形象思维开始,对于孩子来说正确的思考是具有想象力的思考

孩子游戏种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社交性玩耍:玩娃娃屋、过生日、结婚……
2职业性玩耍(人类生活的学习):买卖、做饭馆、当医生、司机……
3建房子(不一定是房子);
4偶戏;
5扮演动物(获得协调性能力);
6身体运动性的玩耍:爬树、秋千、沙坑、跑步、搬重物……

在华德福幼儿园日常安排中,除了有老师带领的日常常规主题活动(清洁、烹饪、蜂蜡、湿水彩、郊游和几乎每天都有的晨圈、故事、手工等)外就是孩子每天都固定的自由玩耍时间(分户外和室内两部分)还有餐点和午睡等。主题活动是吸入性活动,自由玩耍是呼出性活动,午睡和餐点类似中间的停顿,几乎所有在园日程安排都是交替和循环往复进行的如同我们的呼吸一样,这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家庭也应该与幼儿园的日常作息规律衔接,在家里也准备些类似的玩具。

主题活动: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烹饪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清洁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湿水彩/蜡块画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捏蜂蜡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郊游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晨圈舞蹈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讲故事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餐点

在自由玩耍中,户外孩子们最喜欢玩沙、水、泥、爬树、秋千……,所以户外要设有沙池、泥坑并配备相应的一些工具,要有水,要有可以爬的树或攀爬架,要有秋千等等。在室内社交、角色扮演、建筑等最常见的,所以应该准备好这些游戏所需要的玩具,如玩具架和筐子、桌椅、娃娃屋、各种娃娃、很多布、很多毛线编织的带子、积木、玉米芯、果核、卵石、贝壳、松塔、小厨具、小餐具、小动物、木马、弯板、小推车……。

户外活动: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玩沙子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玩泥巴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爬树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照顾小动物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园艺/农耕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秋千、翘翘板、水……

室内布局/玩具: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娃娃屋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各种娃娃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手工区域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玩具架/筐子/天然玩具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角色扮演区/玩具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各种布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娃娃家的餐厅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下) 
厨房区

 
这些玩具最重要的品质有几点:
1是天然材质的,天然的东西有天然的和谐美且不会重复拥有造物主的灵性,这样玩具会拥有很好的质感滋养孩子,也不存在健康上的危害(如重金属、甲醛……)。
2基本都是简单的自然元素和半成品性质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娃娃没有五官或没有固定表情只有很简单的五官……。
3最好是成人和孩子一起手工制作的,更是各种能力和积极生活态度、自信心的全面培养。 
4要安全牢靠,不要有尖锐的地方和毛刺,3岁前的孩子会把任何小东西放进嘴里要注意给他们玩具的尺寸,要经得住孩子的摔打折腾。
5尺寸适中,尤其是桌椅尺寸要适合他们也不要太沉。
6具有美感,颜色鲜纯但不要艳,尤其是制作的玩具要具有符合孩子的美感(简单、质朴、圆润、可爱)。
……环境与整体的布置、每项玩具、每个品质都有很多内容,将另文分类再详细展开。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上) 转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上)
                                      龚意
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上)

玩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的生活内容,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儿童玩耍和玩具就需要对人的本质和成长规律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了整体的认识才会更好地理解局部。关键是怎样才能有这样深刻、系统的认识。真正的智者与圣贤从灵性的高度进行的诠释与启示是一个途径(国学、人智学等等),而现代医学、心理学等有局部性的认识价值但在整体和深刻性上有不足。很多人要么迷信权威要么只信自己,所以更好的是灵性指导下较长期大规模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华德福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途径(国学理论尚在但实践传承已经几乎断了)。基于人智学发展出来的华德福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玩耍和玩具的认识和做法可以看《第一届中国华德福幼儿教师研讨会回顾(1)、(2有个基本的大概了解。

基于此我简单提要和补充下(主要是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
1.任何玩都是在满足基本需要前提下产生的,需要好的身心状态作为前提条件。它是基本需求满足后更高层次内在需求的体现,也是良好状态的呈现。这个对于任何阶段的人都是一样的,饿着、冻着、生病着、痛苦着……就不会有多少玩的兴致。小孩子喜欢玩一方面是有家庭在满足他的身心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子与灵性(精神)有着天然的连接(或者称之为梦幻状态,但也会被破坏而过早减弱)。这种状态使他们开放、快乐、没有分别心、对一切充满好奇、全然感受与吸收周围的一切进而通过模仿等玩耍的形式呼出来(这也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玩还需要时间、空间有时还需要玩具和玩伴。现在的问题是:1.家长不了解好的玩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过早让孩子接受教育尤其是各种早教压缩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2.主流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大环境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物质主义使很多家长普遍焦虑、着急、过于功利化……进而影响到孩子;3.电子媒体泛滥、水泥森林覆盖、环境嘈杂混乱、自然缺乏、不良饮食、不良玩具……很多因素造成严重的问题使孩子不会玩、玩不好的。

2.真正高品质的玩是自由、自主的、放松的、让人满足和愉悦的,并且能呈现出内在良好的品质、状态(专注、开放、乐观、乐于分享和合作……),更能提高各种能力(感觉与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水平、沟通交际能力、创造性、协调性……)。高境界的玩是主客一体/通灵忘我/全然投入的,这也是音乐、舞蹈、绘画……很多艺术的高境界,而这些艺术形式如果没有其它附加的目的性本身也玩的一些形式(各体育运动、下棋、旅游……也一样)。高品质的玩需要满足很多前提条件克服很多问题,家长要努力去创造条件和克服问题,重点是给予孩子良好的身心照顾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滋养(讲故事、郊游、散步、一起做手工做家务……),家长持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玩耍时间和安静整洁不受干扰的环境(但要成人一定的关注并给予合理的时间限定以及原则设定如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不破坏环境和物品等),尽量避免孩子接触任何电子媒体,不过早让孩子接受不合时宜的各种早教、合理高质量的饮食与睡眠,增加自然因素经常去感受大自然,有好的家庭与社区氛围和好的玩伴/玩具等。

3.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状态,它是动态的,所以所呈现出来玩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家长要有提前的学习、准备和应时的关注、交流。家长需要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和交流圈子。

4.自由玩耍的本质是一种舒畅自如的呼出,让孩子玩好除了在呼出时给予时间、空间、玩具、玩伴等条件外重要的是孩子的吸入环节。这和饮食是一个道理,要获取良好的营养、能量吃什么、怎么吃很重要。所以前述面讲的社会环境、成人状态、媒体、早教、水泥森林、自然缺乏、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孩子吸入的东西里存在的问题。而游戏形式就像厨具、玩具就像餐具一样只是工具,很多人往往会错误地把玩具和玩等同起来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尤其是塑料的电动的卡通的不良玩具。所以华德福教育不光重视呼出环节(自由玩耍)也重视吸入环节(给予孩子晨圈、故事、偶戏、手指游戏、烹饪、手工、清洁、节日庆典……,重视成人的自我完善与身教、规律的生活、避免不良影响与改善环境……)。而华德福教育提倡的玩具是很简单的一些天然素材如沙子、水、泥、树、木头、石头、贝壳、棉布、蜂蜡……和很简单的用天然原料最好是成人孩子一起亲手制作的布娃娃、毛线带、木头小动物和小厨具……。品质上是基本是天然元素式、半成品式的,这样才会有多样性的功能,才能让孩子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Saturday, May 19, 2012

Making your own chalk


Wow, I was looking for this recipe too! How to make homemade chalk! It is extremely easy and you can do it together with your kids! I'm sure they will have fun too!

What you need are:
•    Toilet paper tubes
•    Scissors
•    Duct tape
•    Wax paper
•    Disposable container to make the recipe
•    ¾ cup of warm water
•    1 ½ cups Plaster of Paris
•    2-3 tablespoons of tempera paint/ food coloring
•    Paper bag or a “mess mat”

 You can read the step by step tutorial here. Now we have DIY more colors as we want! Hurray!

Thursday, May 17, 2012

Making Own bubbles


I like bubbles, so do my kids... we love to blow during evenings in our small garden.

Normally I will get the liquid from mall but I think it is too expensive for long run.

Today, I found away of doing it at home! Come, let's join the DIY bubbles!

What you need to prepare are:

1 1/2 quarts of water
1/2 cup light corn syrup
1 cup liquid dish soap

To learn how to make? See here.


To made your own corn syrup, here are the ingredients:
  • 2 cups white sugar
  • 3/4 cup water
  • 1/4 teaspoon cream of tartar
  • 1 pinch salt 

Wednesday, April 25, 2012

(转) “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刘墉
爱,有溺爱。
爱的教育,也有溺爱的教育。
「溺爱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没错,却可能产生错的效果。
 
举两个例子吧:
一 位美国的华裔高中生对我说:「奇怪了!好像只要是中国人,数学就非好不可。我们班上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每次老师问到同学不会的数学题目,一双双眼睛就亮亮 地盯着我看,起初我确实会,没想到从此被称为天才。哪次不会,同学就说我一定病了。害我不得不在家偷偷准备,老师没教,我先得自己学。问题是我很累耶!我 也是平常人耶!而且我根本是在装嘛!我何必装呢!」
 
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女儿最近对我说的。她到加州去,在她哥哥大学同窗家住了几天。有一天看见那家的小孩投篮球,投进了,她就夸一声:「进了!好棒!」
那孩子的爸爸在旁边,却说:「别因为他投进而叫『好棒!』要赞美的是他投球这件事。他能投了再投、试了再试,值得赞美,不能只赞美他成功的部分。」
我女儿说她听了很有感触,因为她从小就被赞美,每次比赛得大奖、考试拿第一,都被我赞美,使她为了得到赞美,不得不拼命,拼命拿第一、拼命考高分。
我问这有什么错呢?这是爱的教育,用鼓励的方式。
女儿却理直气壮地说:「问题是,如果我总为得到你们的赞美而学,会失去学习的快乐和初衷。」
 
快乐就是把别人打垮?
大概这正是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吧!
中国学校常在月考之后把全班的成绩公布,有些非但公布,还印出来请家长签名。甚至班与班、老师与老师也比,好多学校会把各班的平均成绩公布,看哪班比较棒。
一个孩子从进幼稚园就是考、就是比,就是我要赢、赢过别人,如果输了,就颜面无光、甚至我爸爸妈妈都抬不起头。
比,当然有好处!对于获胜的,给他掌声,也当然对!
问题是学习的目的是得到「知的快乐」还是「获得高分」和「把别人比下去?」
相对的,美国学校是不公布分数和名次的。每个学生考试得几分,只有他自己知道。谁打听同学的分数,会被认为没礼貌。我太太以前在美国大学做入学部主任,还跟我说,连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看孩子成绩,学校都不能给。因为那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
起初我对这种作法很不以为然,但是在美国大学教了十年,我渐渐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习要对自己负责,不必因为别人都差,或者我已经拿第一,就不再努力;也不必因为别人都强,我就把命赔上去,或者自暴自弃。
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学了、我学到了、我能学以致用、我看事情的深度和态度不一样了。
正因此,我女儿说的那家人讲「只要努力去投,无论进与不进,都值得赞美。」
 
什么是不可承受之轻
说到赞美,这当中大有学问。许多人说爱的教育就是不断赞美、不断鼓励。问题是一味的赞美也可能造成无穷的压力。
这世上真正「不可承受之轻」是什么?
绝不是有形的东西,因为有形就有实际的重量,就能应付;只有无形的东西,会重不可当。
那是什么?是爱!
看看体育新闻,动不动就说某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好,可以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发挥平常练习的最佳水平。」
天哪!正式比赛当然应该比练习的时候更拼命,为什么可能更差呢?
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好,因为不耐压!
谁给他压力?
他的教练、他的亲人、他的国人,每一双盯着他,巴望他拿金牌的人,都可能是造成他失常的压力。甚至应该说,你愈斩钉截铁地夸赞一个人,说他一定会赢、一定能不负众望,那压力愈大。
 
她为什么不见了
我知道有个女孩,漂亮又聪明,从小大家就说她当然能样样拿第一,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却失常,进了二流高中。
所有过去赞美她的人一下子不吭气了,那女生的家长也抬不起头。
但这情况没维持多久,大家又开始赞美。
因为女生偷偷用功,以插班考试第一名进了明星高中。大家又开始说女生是天才,前一次是意外,高考绝对是榜首。连补习班的人都送钱给她家长,希望那女生能挂个名,将来为补习班作宣传。
高考到了,女生昏天黑夜地用功,模拟考次次名列前茅。虽然还没考试,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庆功。
考试当天,妈妈开车送她去考场,停车回来没看到女儿,四处找不到,眼看着同学都进考场了,妈妈急得又哭又喊。铃声响了,女儿呢?
整场考试女儿都没有出现…………
 
拥抱得无法喘息
请问,是谁害这必胜的女生,成了必败?是谁害她临阵脱逃?又是谁害许多好学生跳楼、逃家、嗑药、迷失?
除了他们追求完美的自我要求,也可能是那些无条件「爱他」、「殷望」他、肯定他,说他是天才,只要上课听一听,回家不念也能考第一的人。
「溺爱的教育」就是这样,它的初衷是爱!是夸赞!是肯定!但是当那些「爱」给得太多,好像拥抱,抱到对方无法喘气的时候,反而有害。
 
别让鼓励变成压力
我作几十年的青少年咨商,看了太多总要赢过别人的孩子,进入社会不受欢迎,因为他只想压倒别人,不懂与人分享;也看过太多以成绩为目标的学生,出校门就失去学习的动力。更看过许多资质好极了的孩子,最后临阵脱逃,甚至成为人生的逃兵。
这类事件多半被掩盖,但我不能不说。
对孩子失败的责骂要适度,过度的责骂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对孩子获得成功的赞美也要适度,因为过度的赞美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溺爱除了把孩子溺死,还能把孩子压死!
人生百忌,忌溺爱!

Monday, April 9, 2012

小房子种植有多难?

小房子种植有多难, 这个问题大概很多现在住在城市的父母都想知道。

其实不难, 只要行动就可以了。 呵呵,这不是等于没说吗? 来吧! 我们看看他人怎么做。

(1) 水果木箱子



(2) 框架上系着小花盆



(3)运货用的托盘



(4)玻璃瓶里


(5) 百宝袋子



(6) 悬空的铁篮子


稍微动动脑筋, 上面的每一项建议应该不难做。 还可以废物利用呢!不用花很多钱就可以办到。

我自己的经验: 玻璃瓶子我没有, 饼干塑料罐子倒有几个。
首先, 改装塑料瓶子(在瓶子底部钉几个洞口排水)
然后向朋友要点小植物又或者购买种子培植
再到市场买一包泥土
间中要施肥, 肥料我则利用经过处理后的橱余
然后就是每天细心的灌溉, 摆在充足的阳光角落

大家就动手试试看吧!

Saturday, March 24, 2012

华德福学校的体育(空间游戏)课 - 杉榕妈整理

——分享广州海容童乐园的工作坊


我这两天给海容童乐园邀请的美国Emerson Waldorf School的Whitney MacDonald老师做翻译,从周五晚上到周日中午,我们和6、70多位老师、家长(有很多爸爸)一起,度过了非常难忘的游戏时光,也从中领悟到许多“运动”的奥秘。

Whitney老师今年50岁了,是一个执教华德福学校(尤其体育运动课程)20多年的教师,本人也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其大儿子已经进入大学)。

据说这也是海容童乐园第一次邀请到一位男老师来开展工作坊。

Whitney曾经是一个篮球教练,所以,他特别关注如何从运动的角度来帮助孩子成长

因为我全程做翻译,无法同时再做笔记,所以,这里只能凭借我的回忆来分享一些片段,就不可能很系统的介绍老师的所有分享。

有兴趣的朋友,http://sakpassage.com/aboutus.html 这是Whitney的网站,上面有很多详细的论述。

他尤其针对男孩的引导,有很多见解和经验。

--

运动?(movement)活动?

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指身体(肢体)的活动,也包括情感(feeling)的活动,以及思想(thinking)的活动。

而由动(movement)至变(change),由变而得成长(grow),进而发展 (development)。

所以,从始至终,Whitney想传递给我们的一个理念就是——

孩子在各种调动身体的游戏,各种非职业化的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是他这一生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给孩子提供合适他年龄的游戏和运动,我们在帮助孩子一步一步的自我发展。


我们都有过带着小孩子在路上走得很慢的经验吧,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比如,他们经常会走着走着就蹲下来盯着石头、小虫子看很久。他们是在观察那些东西是否 在“动”,“动”的东西就是有活力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些最能契合孩子内心的强烈的生命驱动力,一种自我发展的召唤。所以,孩子就是喜欢动的东西, 也喜欢自己动。

那么,反过来,我们如果保持一个人很好的运动,这些外在的物理、肢体的活动,会逐渐被内化成我们内心世界的活动,这是里外呼应的。我们英语中有一个词:stuck,(卡着,堵死了)

这个词不仅仅用来形容外在的“卡、堵、僵硬”,也形容一个人的“固执、不灵活”。

同样的,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个性格比较偏执的人,其表情和神态、甚至体态也容易显得僵硬,显得比较不灵活。

所以,我们希望在教育中能避免孩子的某一处自我发展的地方被僵硬化,通过运动和游戏是最好的方式。


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因为他是一个老师跟随一个班(12-25个孩子一个班)8年时间,所以对自己班里的孩子都了如指掌,那么,他就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 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判断这个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引导,来跨越他的自我发展道路上的坎(obstacle,障碍)。这个识别和引导就是华德福教师的核心 职责。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总是快乐,但是,要知道,成长最大的地方就是孩子们感受到痛的时刻——  more you suffer, more you grow.

当你感觉到自己“stuck”的时候,这说明你可能撞到了自己的“墙”了,你就需要调整、学习、通过许多手段帮自己跨越,这个需要意志,一种很强大的意志——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就来自平日的活动积累。

这个“stuck“也就是孩子们最能获得成长的时候,所以,大家要知道,孩子们出现困惑、沮丧、难受时未见得不是好事。

生命需要痛苦才能成长!

---

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的肢体(外在行为)的运动,与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回路系统的发育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具体咱就不钻牛角尖了

华德福(史代纳)认为,0-7岁,孩子主要发展物理的能力(基本的身体行为,站立、行走、跑、精细动作这些physical的东西);7-14岁,以孩子 换牙为一个重要标志(当然允许个体差异,有的早在5岁换牙,有的晚到8岁换牙,都属正常),表明孩子的内在能量已经积蓄到了一个水平,开始由一般的物理发 展(physical development)向更丰富的层面进发,那就是情感(emotion)活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初步体验到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分离,开始有了浅显的自我 意识;14岁-21岁,则是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了,这个时候孩子内在的能量已经聚集到了更高的一个水平,已经可以支撑更复杂的活动了,而这个就更加集中 体现在思维方面。
由上述简单的一个序列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孩子的生活都离不开运动,而这些都相互关联,可以说,前面的运动就是给后面的运动打基础。

同样的,也可以看到,每个阶段最适合的运动是什么?该如何“运动”?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都需要在对孩子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基础上才能掌握。

那么,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就是根据史代纳的观点,对孩子的个体观察,来设计适合不同年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游戏运动,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很多人 生的细节——比如关于离开自己的安全地带,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出现对抗,遵从权威,团队合作,制定团队策略,遵从规则......

这两天来,我们有幸在Whitney老师的带领下,一群30多岁的爸爸、妈妈们疯狂的玩起了各种一至六年级的游戏,很多游戏与我们中国传统的游戏有异曲同 工之处,但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可能都很久没有这么放松、这么尽情的玩过了,而且是冒雨在户外的哦! 因为场地较湿滑,有几个家长还玩得忘乎所以而摔跤受伤,但是相信这样的体验都很值得。

Whitney说,玩得还行,至少我们还没有谁因此而丧命!

--

6-7岁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转折点:孩子在这个时候进入学校,进入一个集体,老师需要通过游戏来帮助孩子理解其内在的变化,能让其外部的活动符合其内在的 需求。比如,在游戏中引入节奏的变化来帮助孩子发展其专注能力、反应速度、协调手和脚的能力、对空间(距离)的感觉等等。

首先,Whitney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典型的华德福学校的一年级晨圈。

据他说,在华德福学校,孩子早上来到学校,进入教室后,首先是主班老师分别跟每一个孩子握手问好,在这个时候,老师不仅仅在给孩子一个非常特别的私人交流 (一对一的问候),而且也通过握手这个动作,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恰当的私人空间是怎样的——设想一下,如果你跟一个人握手的时候,两人相距很近或者很远都会 让双方感到别扭,那么,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亲切而不过于压迫或疏离的距离,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概念,建立personal space(私人空间)的概念。

然后,所有人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老师不说话就直接开始有节奏的拍手,节奏当然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而增长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就简单的拍手,一个 节拍里击掌一次,进而变成一个节拍里击掌两次或三次,随后又加入有节奏的跺脚,甚至手脚并用。老师不说话,不解释,而是很自然的让孩子跟随,模仿他。

模仿,是1-14岁的孩子最核心的感受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也是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有时候并不需要跟孩子解释该如何做,老师只要做就够了。 (有趣的是,面对我们这些家长,Whitney说不给你们这些成年人解释还真不行

看似简单的拍手、跺脚,让我们这些家长玩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其难点在于,在大家整齐的一同拍手跺脚跟随老师练习几次之后,就开始“开火车”了,即把刚才 一连串的拍手、跺脚分解开来,在我们中间接力,每个人只能拍一下手(或者跺一下脚),相邻的那个人则要踩着正确的节奏接上去下一个拍手(或跺脚),然后第 三个人、第四个人....... 这其实要求大家都非常集中精神,而且能很好的控制节奏。难度可以不断加大,比如这套节奏动作接力出去之后,第一个人又开始了另一个节奏的动作,依然传递下 去,那么,可能前后就产生了干扰,更加要求节奏控制能力和专注力。难度要再加大的话,可以让一种动作以顺时针方向传递,另一种动作以逆时针方向传递,那么 迟早会有某一刻,一个人(孩子)会需要同时做两个动作!


还有一个简单的,就是大家接力跳起,假想着有一只老鼠从我们的脚下穿过,这个老鼠在咱们的圈子里一次次穿过,大家顺次纷纷跳起给他让路。

老鼠是小的,只需稍稍抬腿,随后,猫也加进来了,猫要从我们脚下穿过,则需要跳得高一点;而且猫是来追老鼠的。随后,狗也加入了,那就得跳得更高了,而且 狗追猫。所以,就会出现,大家非常紧张的盯着前后,一会有老鼠跑过去,一会猫又来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可能狗又追上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给一、二年级玩的晨圈。

这个活动的目的除了上述几点,还有就是让从睡眠中刚走出来没多久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迫使自己清醒起来、集中精神,同时,也在建立老师的权威,因为这个过程 是老师发起的,大家都必需按老师说的来做,游戏才能进行下去,老师给出指令、宣布何时结束。 对于一开始不愿意遵守规则的孩子,老师会请他先从圈子里出来,坐在旁边看别的孩子玩,告诉他如果他认为自己能够按规则来玩的时候就举手。这个过程就是在教 孩子学会“自律”。
--------------------
关于建立权威、教孩子”自律“,后来还有不少家长提出了很具体的问题。Whitney认为我们可能有个误解,以为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给予他选择权、让他自 己做决定的自由,同时也就不要求孩子遵从(家长)权威。而实际上,孩子在16岁之前对于很多东西都是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的,你把决定 权交给他,他必然很自然的按自己的喜好来选,这样的随意性会导致混乱。而缺乏一致连续的生活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的孩子,等于生活在无序环境中,这样的外 部”无序“就会在其内心制造混乱。

Whitney说,我们不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早餐你吃什么“,而应该非常坚定的执行我们预先设置好的流程,孩子应该听我们的。当然,很多孩子可能都 会反抗、挑战你的权威,这个时候,你首先必需保持自己平静而坚定,你必需不能有丝毫的犹疑,否则孩子很容易看破你的动摇,他会借此更加吵闹、进一步动摇你 的决心。在平静的基础上,简单的否决孩子的要求,也无需给年幼的孩子解释任何为什么不能看电视、不能吃冰棒的具体原因,你就可以说”我就是认为你不能这么 做,这样做不好”。当你真的能够坚持如此简单的坚决时,孩子很快就会放弃与你斗争,从而逐渐顺应这样的生活规律——这就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

请记住,培养一个好习惯远比改掉一个坏习惯来得容易,所以,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成人(家长自身),我们这些已经养成了无数坏习惯的人。

-------------------
接着说为何一早来到学校首先要运动?

孩子必需在一天初始先有足够的能量发泄出来,接下来的时间里才能够静下心来,沉入到其它相对安静、智能型的活动中去。尤其对于男孩来说,这非常关键。

老师(对于家长亦如此)每引入一个新的游戏,应该时刻保持观察,观察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反应。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无所适从(游戏过于复杂)、或者觉得无聊 (游戏过于简单),那么老师就应该立即调整游戏形式或者局部调整规则。但是,一般最好一个游戏先试着做两次再做出游戏是否合适这群孩子的决定,因为往往第 一次可能孩子都没有真正进入游戏的状态。

总的来说,Whitney提醒我们注意,游戏不是死的,随时可以调整,也需要调整,根据场地条件,根据人数,孩子年龄和状态来调整。

到高年级时,在这类游戏中,可以很容易的引入算术、甚至乘法口诀。

比如,我们一起玩了一个沙包游戏,大家人手一个沙包围成一圈,分别做了很多边说儿歌边丢沙包、接沙包的动作,就像咱们踢毽子一样。结束时,圈子中间是装沙 包的筐,每个人依次将沙包扔(投)进筐里,可以边投边报数,顺次报出来。更复杂点,每次只有投进去的人才报数,而且以三为单位来报(即只报三的倍数),到 最后全部投玩了,老师就会问,谁能告诉我筐里到底有多少个沙包? 这个问题就是让孩子们做除法(最后一个报出的数除以3)。

--

Whitney特意强调,我们成人在带领孩子游戏时,请一定遵循,让游戏节奏由慢变快,等到观察到孩子们已经非常兴奋、甚至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时,就要让节奏慢下来,一定要能放得开又收得回来。

对于,高年级(6年级以上)的孩子,尤其部分男孩的能量及那种喜欢捣蛋、恶作剧的情绪还无法从这些游戏中得到满足时,还可以最后来一招。即设计一个简单的 游戏,让孩子们做出非常邪恶、强壮的“强盗”的姿势,喊着口号从周围聚拢到一起,就有点类似美国橄榄球运动员们扎堆扑到一起抢球的样子。然后,又要嘻嘻哈 哈的退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个游戏也许没有任何其它意义,就是为了让这些男孩们最后发泄一下。但是,很显然,一定要设计一个环节让他们能回到原位,这非常重要,这就是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放开自己,但还要能在该收回来的时候收回来。

其实这也是游戏课程设计的准则(尤其低年级孩子),要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感觉,一个“闭合”的形式。
当然,另外一个注意的条件是,这类容易让孩子们发泄出来的游戏,只能放在老师已经在班里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和氛围之后才可以采用,否则,场面很容易失控。

在9岁的时候,孩子又来到了另一个关键期。他们往往在这个时候开始体验自己和世界的进一步分离,但是,其掌握的语言还不足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我 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回到家里跟我们抱怨“没有一个人喜欢我”,“他们都不跟我玩”,“我从哪里来?”,有这类奇怪的表达,实际上他们在学校里却一切如常地 玩得很好。


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孩子们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要走出曾经的那个童年“天堂”(paradise),因此,老师在这个时候会选择跟孩子们讲述亚当和夏娃的故 事,呈现一个图景(场景、画面)——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苹果而获得“自我意识(consciouseness)” 而懂得了羞愧,遮住自己的私处,同时也被赶出伊甸园(天堂),而失去了一切依赖,必需依靠自己的劳作获得生活必需的资源。

这个故事会恰好与孩子内心世界所感觉到的变化一拍即合。因为这个吻合了孩子眼下正在逐步经历的“分离”,自我意识的显现,吻合了他们此时正尝试走出自己的安全地带的经历。

那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适合的游戏就是,在游戏场地里一分为二,从空间上来讲孩子将有一部分是安全地带(比如,游戏中的村庄),另一部分是危险地带 (比如游戏中有强盗来抓人的森林),从组织结构来讲(人际关系),孩子分别会有充当邪恶力量和善良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相互追逐、或者分立对抗的过程。

Whitney说他最喜欢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玩这类游戏,你从他们游戏的状态就可以看出其自我发展的端倪。比如,有的孩子会在游戏时,非常谨慎的迈出一 步,仅仅只是离开其安全地带一步而已,而有的孩子则不顾一切的冲出老远。当然,有的时候孩子的天性也决定了行为的一部分,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从孩子的游 戏中的行为估摸到这个孩子的发展状态。

同时,在活动设计上,华德福学校就会给9岁的孩子引入很多的“劳动技能”的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和了解世界上各种基本的生存技能,模拟生活场景,比如,让孩子参与做饭、纺纱、耕作、缝衣。

基本上在16岁之前,我们给孩子设计的游戏和体育运动都尽量将“竞争”性降到最低。

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孩子过于“争强好胜”,避免他们对游戏结果的关注超过过程。(Whitney特意强调这一点,因为有家长提问,孩子在玩游戏时总是很在意输赢。Whitney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在孩子小时候的活动中成人过早的引入了竞争。)

而且,很多游戏都是可以说没有”结束“的,即只要孩子愿意玩,可以无止境的玩下去。比如,强盗抓人,强盗抓到了某个人就可以角色替换,自己变成人,对方变成强盗,那么游戏继续下去,不存在输赢。

这也是一种降低“竞争性”的设计。

--

华德福学校的孩子在5-6年级会开始接触各种社会主流的体育运动项目,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不断的练习基本的姿势,提升基础运动素质。但是,值得注意的 是,这里的标准不是“谁跑得最快?”、“谁扔得最远”,而是谁的姿势最有美感,谁的力量美展现得最淋漓尽致。 这也是他们举办华德福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评判标准。

他们一般4年举办一次,是一个地区(比如美国东南部)7、8所学校共同举行,孩子们被打乱分组,并不以学校为单位,而是重新组合成用地名为标志的队伍。这 些孩子会花一天时间共同训练,老师作为裁判也就跟随孩子一起,这个时候就已经在给每个孩子做评估了,评估的主要还是孩子的姿态是否具有美感,同时也包括孩 子的体育精神(即是否具有体育道德、良好的团队合作、为人的素养等等)。第二天就上阵开始真正的奥林匹克比赛了。最后所有参加比赛的孩子都会获得一块奖 牌,每个人被裁判授予奖牌时都将听到非常有针对性的赞赏,每一种项目也会评出最佳奖。

因为孩子在各自学校里已经自然接受了这样的评估标准,所以在比赛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而且,对于真正的美,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和钦佩。比如,对于那个获得最佳奖的孩子,其他孩子都会自发的为其鼓掌喝彩,因为他们也确实被这样的美打动和吸引。

---

体育运动(包含棋类)和智力运动一样,也需要依据孩子的发展规律,逐步的引入。

我们过早的让孩子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或者让不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成人用不恰当的方式来教授孩子运动技能,这么做的后果和我们过早的让孩子识字、算术一样的糟糕。

孩子们在什么阶段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运动,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我们过早的去“激发”其对某项运动技能的兴趣,并不是好事,很可能孩子的兴趣会在他的身体真正准备好接受这些技能时已经被耗尽了。这和对知识的兴趣是一个道理。

Whitney认为,华德福学校的孩子基本在15、6岁前都不会接受任何职业性的体育训练,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15、6岁之后,如果孩子的确展现出对某 项运动的兴趣和天赋,经过老师的点拨,可以迅速的发展起来,甚至很容易就超越那些从很早就开始训练的孩子。 他说自己的儿子15岁之前没有学过游泳,只是自己在水里玩水,到了15岁以后,有一次一个游泳教练看到他儿子游的样子,就建议他儿子来专业的队伍跟教练学 习。不到一年,他儿子成了专业队伍里前五名。

他还举了个例子,2008年美国女子排球队获得奥运会亚军,这支队伍里没有一个球员在12岁之前学过打排球。


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提供给他们的各种空间游戏、体育活动,这些就已经在锻炼其为今后发展任何一项更专业的体育技能所需的所有基本功了——包括敏捷的反应、 注意力、耐力、动作协调性,以及体育精神(sportsmenship,即指体育道德,遵守规则、维护团队、为真正的勇者欢呼而不嫉妒等等素养)。

Whitney说,当今世界一流的职业运动员,他们很多人都在采用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训练——就是我们一、二年级孩子玩的抓人游戏(Tag),即相互追逐、碰到身体任何部位就算被抓到了的简单游戏,因为这种游戏的确能够提高专业运动员的各种素质。

由此可见得,这些简单的孩子的游戏,意义不可小视啊!

---

有家长问孩子是否可以学习下棋。 Whitney认为依然不可过早,虽然你完全有可能教会孩子如何下棋,他可以一步一步的都模仿你的下法,但是,从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讲,在6年级之前 (12、13岁),他是不太可能具备棋类活动所要求的这么复杂的思维能力的,所以,你那么早的让他这样做,实际是在提前透支他的力量,把他那个年龄段本来 应该用于发展比如情感、自律、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的能量(energy)转移到了下棋所需要的力量上去了。

需要复杂思维的游戏(下棋的准备),应该在12岁前后开始引入。

12岁,也就是5-6年级时孩子将开始发展一定程度的复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的游戏中就可以设计一些团队性的,需要团队合作、甚至发展出策略 (strategy)、运用计谋的活动。比如,今天Whitney带领我们也玩了几个这类游戏。其中一个有点类似石头、剪刀、布,不同的在于,分成两派的 人们是用肢体语言(双手叉腰表示“人”,双手举起朝前伸出“爪子”表示“老虎”,做一个拉弓搭箭的手势表示“弓箭”)。这里的规则就是,人可以控制弓箭, 弓箭可以打死老虎,而老虎可以吃人。 那么,两派先各自在自己的营地里商量好准备做个什么姿势(各方内部要统一意见),然后大家都站到一条中间线的两旁,面对面的“面目狰狞”,裁判一声喊 “一、二、三”,双方同时亮出姿势,能够打压(控制)对方的就立刻扑上去逮住对方,而被压制的那一方则需要迅速逃回自己的营地。被抓到的人就变成了另一方 的人了。所以,经常会看到几轮下来,一方的人数越来越少,那么,就更加需要事先想好策略,如何能够以少胜多。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孩子们(今天参与的家长亦 如此)很积极的在商讨策略(strategy)。这就是典型的5、6年级孩子玩的游戏。

另一种游戏中,几个强盗在场地中间游荡,村民们有的手里攥着一个财宝(比如,一颗坚果),有的手里并没有拿,但是,所有村民需要同时从场地一端跑到另一 端,路途中间会遇到强盗们来打劫。规则在于,强盗只有抓到真正手里有财宝的人才能让自己解脱成为村民,被抓到的就变成强盗继续抓别人,而如果你抓到的是一 个空手的村民,村民就可以继续跑向村庄(安全地带)。 所以,这里面又需要团队的合作和策略,比如大家会想到如何配合来打掩护,让没有拿财宝的人去引诱强盗,而真正手里拿着财宝的人躲过强盗。

Whitney还说,在带孩子们玩这类游戏时,他基于对孩子的了解,经常会有意将几个平时很好动、自认为运动能力很强、而且主见多、不容易听取别人 意见的孩子组合成一组,而让那几个平时比较沉默,但实际上很擅于动脑子、或者更易于团队合作的孩子组合成另一组。然后,Whitney就非常开心的看着后 者把前者一次又一次的给打败。这时候Whitney就故意很好奇的问这些孩子,你们到底有什么法宝、秘诀总是能赢?当然,那总是输的孩子们肯定不服气,就 会诋毁对方肯定是作弊了、抱怨不公平。赢的孩子们一开始往往也很得意的不愿公开自己的秘诀,经过老师请求,他们终于愿意跟输了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解释自己的 策略,自己如何团队合作的。

这个过程对于两边的孩子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

--

故事与游戏的关系

Whitney特意强调,一般每个游戏开始之前,我们总是要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相当于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场景、一幅画面 (picture)。孩子很可能会记得这个故事一辈子,或者在成年之后的某一天,某一刻突然明白了当年这个故事的寓意。 另外,故事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快的理解游戏的规则。

华德福学校里的故事也是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来选择的,但往往会选择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里共同性较强的东西,比如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一个抗 拒邪恶的勇士,一个犯了错误懂得改正的孩子或者动物,许多都基于神话改编,都在传递给孩子一个核心的理念——我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理念实际也是孩子内心激发其成长的源动力——这也同样提醒我们这些家长,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那么,你首先要展现给孩子的是,你自己也希望能成 为一个好人,如果你缺少这样的意愿、缺乏这样的意志,那么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多好。你的说教在孩子那里根本没有太多意义。

当然,并非游戏需要像故事那么复杂,比如,一个关于两个部落争夺同一块打猎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双方经过多年争斗、死伤很多,最后大家决定用和平的方式来 解决,于是两个部落中智慧的老人聚集开会后决定轮流一天一个部落打猎,如果在不该那个部落人打猎的那天有人去打猎且被另一方抓到了,那么这个被抓的人就需 被当成奴隶。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老师就会让孩子分成两半,一边一个代号(两个代号发音很相似,意义也可以是同类的东西,比如各是一种动物的名字)。 游戏规则是,双方孩子在老师号令下一起走出各自的营地(村庄),相向而行,朝对方的营地方向走去,这时老师突然喊出其中一个代号,被喊到的这一方的孩子们 就可以奋力去抓另一方,而另一方就必需赶紧逃回自己的营地(村庄)。

家长后来提问:运动虽然的确能够让人的各方面协调发展,但是,故事和游戏真的能够对于孩子内心世界产生那么大、那么深远的影响吗?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牵强。 比如我们成人刚才也跟着老师一起玩了那么多游戏,但我们心中除了觉得好玩,根本不会有什么多的想法啊,也感觉不到有什么启发。而且,如果真的是游戏能够让 孩子感受到很多,那就更加需要精心设计游戏,否则孩子可能从中感受到的会是一种误导,一种负面的信息——比如,刚才很多游戏中被抓的人一旦被抓住就只有等 到自己再去抓一个人才能让自己获得自由,那这样的游戏规则岂不是在告诉孩子,你必需找到一个“替罪羊”,自己才能获得解脱呢?

Whitney对此回答:
首先,故事和游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整体呈现的,不是拘泥于某一个细节的,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东西切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环节来理解、来揣摩。故事和游戏带给 孩子的更主要在于一个完整的图象,一个场景。不同的故事和游戏会从不同角度带给孩子不同的图象,这些东西会交织、碰撞。而且,绝对不要认为一次游戏或者一 个故事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这些作用是叠加的、连续的,不可分离、孤立的看待。

第二,成人与孩子的体验是根本不同的,对于家长们刚才玩游戏来说,只是好玩,但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从这个过程中吸收的是什么,我们 成人可能完全无法想象。所以,不能简单的以成人自己没有获得什么感受,来推测孩子也没有什么感受。 我们这里可能又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近百年来,我们许多教育学者都让大家把孩子当作微型的成人来看待,这个错误很不幸的影响了众多家庭的教育观 念。

第三,我个人从来没有想到过那种游戏规则会令孩子产生“寻找替罪羊”的想法。实际上,当年这个游戏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规则,我本来是让被抓到的孩子就原地站 在那别动的,后来发现这样的话很多孩子陆续都被抓着站在那,天冷的时候大家都在那打哆嗦,而且可以玩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一个孩子就跟我建议修改了游戏规 则,变成现在的样子,从那以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游戏被采用了十几年了。 可见得,我和孩子们都从来没有觉得这会令人想到“寻找替罪羊”的问题啊。 (看来我们成人可能真的多虑了!)

---

Whitney在结束整个工作坊之前,最后特意对所有的爸爸们说了几句。

爸爸们因为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往往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但是,请各位爸爸仍然尽量寻找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而且在那有限的时间里,请爸爸们一定 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一定要和孩子真正“在一起”,活在那个当下(moment)。请你关掉你的手机、抛开脑中所有的工作和杂念,只想着如何跟孩子玩。

当然,让爸爸们从自己熟悉的那个社会和工作环境走出来,进入一个他们不熟悉的孩子游戏环境,这的确不容易。但是,请相信,你这么做得越多,就会越来越容易!

从过去两天里我(Whitney)所观察到的来看,爸爸们都玩得很开心,你们回想一下自己在游戏中那个傻呵呵乐得嘴都合不拢的样子,你就会知道孩子和你一起游戏时会是什么感觉,你也就需要这样去跟你的孩子玩。

请你们注意,你的孩子非常需要这种来自父亲的男性影响力,这种阳刚之气,和妈妈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你们放下父亲的架子,放松自己的心情,不必担心自己的傻样子。

最后Whitney将一句话送给在座的爸爸们,Don't be such a tight ass!

(我将此翻译成:爸爸们,请不要做个一本正经的混蛋!)


(tight ass:be uptight in a negative way)

---

哦,说到游泳,在现场还有不少家长特意提到这个问题——哈哈,看来中国家长们现在都很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学会游泳,很多家长问,孩子多大可以去学游泳?(他们主要指参加游泳班)

Whitney则认为,只要孩子愿意,越早让孩子进入水里越好。请注意——他认为的“learn how to swim”是指让那个孩子泡到水里,任其玩水。 而不是大家想的那个课程式训练。

Whitney觉得除非教练很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否则与其让孩子参加这种课程,不如家长自己带领孩子在水里嬉戏。无需刻意教他什么动作、姿势,让他玩水就好了。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愿意把头埋进水里,很自在的玩水。

同样的,与其带孩子去专门的球场,让孩子与同龄孩子或专业老师打羽毛球,不如家长自己哪怕陪着孩子打15分钟,这15分钟里孩子获得的锻炼远比和别人打球获得的要多。

家长们焦虑于自己的游泳技能或其他体育技能都不怎么好,如何能带领孩子玩。Whitney说,相信我,在座的各位带领任何一个9岁以下的孩子做任何一项运动,是绝对没问题的。你们再差的技能也比孩子强。

--

资料源自: http://hkbabygarden.5d6d.com/thread-1967-1-1.html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一个华德福的手指游戏的示范

 
 
一个华德福的手指游戏的示范手指游戏是十分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种游戏方式,同时,大人也需要融入其中。我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手指游戏的学习,但是从安安妈妈那边以及一些零散的学习课程中,做一个总结,让想学习的妈妈爸爸们可以做个参考!

手指游戏可以是表达一个故事、一个寓言、一个儿歌,特别适合表达以动物为主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想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什么动物,比如:
兔子手指:用大拇指轻轻捏着无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中指竖直起来,就可以表达一个兔子的形象;
大灰狼手指:用大拇指轻轻捏着中指和无名指,把食指和小指竖直起来,就表达一个大灰狼的形象;
门手指:将整个手掌竖直起来,手指并拢;
掌握上面三个手指的表达方式后,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里。

从前有一个小白兔,她和妈妈住在一起;
(用左右手分别演示兔子手指,一个代表妈妈,一个代表宝宝)

有一天,妈妈要去买萝卜,她告诉宝宝要关好门,如果不是妈妈,就不能随便开门;
(兔子手指相互说话,妈妈告诉宝宝的时候,代表妈妈的兔子手指向宝宝的兔子手指点点头)

然后兔妈妈就走了,小白兔把门关上了;
(代表妈妈的兔子手指慢慢的走远了,然后将代表兔妈妈的手变成一个门手指,小白兔把门拉上,转90度表示关门)

这时候来了一个老狼,老狼敲门说啊:快让我进来,快让我进来!
(将刚才代表小白兔的手指变成门手指,代表门手指的手变成大灰狼手指,大灰狼在说话的时候,用大灰狼手指碰几下门)

小白兔说啊,我不开,你不是妈妈,我才不开门呢!
(将代表大灰狼手指的手变成门,代表门的手指的手变成小白兔手指,一边说一边跳动着小白兔的手指)

大灰狼看打不开门,就灰溜溜的溜走了!
(将代表小白兔的手指的手变成门手指,然后代表门手指的手变成大灰狼,大灰狼手指撞了门几下,发现撞不开,就灰溜溜的溜走了!)

这时候妈妈回来了,妈妈说,宝贝而乖乖,把门儿开开!
(将灰溜溜溜走的大灰狼手指变成小白兔手指,然后从远处走过来,敲几下门手指)

小白兔一听是妈妈的声音,连忙打开了门!
(将门手指变成小白兔手指,兔妈妈的手指变成门手指,小白兔将门手指转90度,开门了)

小白兔好高兴啊,高兴的扑到了妈妈的怀抱里。
(将门手指变成小白兔手指,然后,代表兔宝宝的手指扑到了代表兔妈妈的手指中!)

在中间手指的变换需要经过一些时间的练习!当你熟练后,就可以自己编手指故事和手指舞蹈了!
我第一次给嘟嘟将这个故事,嘟嘟几乎是一整天缠着我,让我给她讲这个故事,然后她自己慢慢学会了,妈妈也学会了,现在嘟嘟之无聊的时候(坐公交,等车等时候),就会自己拿自己的手开始给自己将手指故事,乐趣无穷啊!
 
资料来源: http://bbs.etjy.com/thread-128627-1-1.html
照片来源:http://www.hb.xinhuanet.com/fashion/2007-07/17/xin_09070417114776524059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