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8, 2014

[9歲]自我意識覺醒

這篇是美國一位從事華德福教育三十年的Dancy女士所寫。

*華德福教育: 主張「慢學」。教育內涵來自對孩子精神本質的了解。兼重思考力、感情、意志力的培養。在低年級至中年級(6~14歲)這個童年的「中間階段」,孩子的想像力及韻律節奏非常重要,儘可能將生活藝術化,並由早年的自然想像,慢慢引導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應有的思考能力,去培養她們的同情心、容忍力、及對社會的敏感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9歲孩子的父母常會想「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有些這個年紀的孩子變得很嚴厲又愛爭執,有些變得憂鬱或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做惡夢、無來由的恐懼、頭痛、肚子痛等狀況也常出現。有些孩子覺得學校好像沒有人喜歡她,有些孩子會突然對自己的身分(有錢人、窮人、或”怪咖”等)變得敏感。她也可能會氣沖沖的衝回房間「砰」一聲關上門,說妳不公平或一點都不了解她。

父母會想是不是因為學校換新老師、還是最近自己的什麼舉動、或是家庭狀況(分居或新生兒誕生) 造成她行為改變,還是單純「少年維特的煩惱」? 其實,只要深入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就不用過度擔憂,而盡可能的滿足她們此時此刻的需要。

究竟發生什麼事?

九歲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來自自我意識發生重大變化。她們的”幼兒”階段已經結束,正過渡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Rudolf Steiner說「九歲這一年孩子正在經歷著完全的改變,此時對精神和肉體而言,皆正面臨重大轉型。」

孩子在5歲以前,她的意識如夢境一般,外在與內心世界不分。她們了解外在事物的管道並不是透過“觀察”而來,而是透過無意識的模仿。嬰兒透過模仿學習,大班年紀的孩子仍繼續模仿著她們的週遭世界,比如老師或父母的行為舉止等。也因為模仿力強,孩子的生活經驗與這個世界緊緊結合一起無距離感,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孤獨感。

但隨著九歲孩子已經不太藉由模仿力學習,她開始會覺得自己跟她所生活的世界有距離。一些過去沒有顯現出來的自我意識開始甦醒。九歲孩子突然會強烈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嶄新的感覺讓她與世界和他人有所距離。這樣的自我意識,其實在約2兩歲半時她曾經經歷過,現在再度出現程度更顯深刻,因為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正開始發展。

雖然每個孩子對脫離幼兒時期的甜蜜夢幻世界反應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反應:更加注意她周遭的環境。妳可能會發現,有些從前忽略的事情現在會變成焦點甚至被質疑。依據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她們的反應也不同,有些孩子是默默驚訝,有些會嚴厲的批評。

批判性比較強的孩子可能會去注意身邊的人講的話實不實在,還是虛構吹牛的。她可能開始質疑父母和老師,想「她們怎麼可能什麼都知道?」「他們真的什麼都知道嗎?」她們想尋求確定,想證實大人的話經得起挑戰、值得相信。 另一種相反性格的孩子對孤獨感的反應可能是變得孤僻、晚上睡覺會害怕、或經常肚子痛。

因為孩子常想獨處,父母會覺得好像要“失去”孩子,覺得孩子好像不再喜歡和她們分享內心世界了。這時候也是孩子會開始注意到死亡這個議題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昇高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感與選擇權,宗教問題、行善、邪惡等觀念也可能出現。

通常,九歲生日後半年內(有時更早),孩子會深刻意識到這種與外界分離的新感受。由於“我”的意識覺醒,孩子體認到自己是獨立個體,感覺自己好像主宰著自己的命運。有位70歲女士回想她此時的生活說:「九歲那一年,我有很明顯的自我認知。我記得就在下課等待換電車的某一刻,我突然體認到在我眼前的生命旅程,是要自己去完成的。」

所以基本上,九歲的孩子正體驗著自己是獨立個體的階段,以面對外在世界。理想的情況是,她有較高的自我意識伴她渡過這個時刻,也了解到這樣的情形將會持續,甚至隨著自覺高漲,而更加澎湃。

所以,父母怎麼跟孩子一起度過9歲這個人生重要轉折時刻?

1. 多了解她正在經歷的階段和心情,對身為父母的妳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幫助。父母或老師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她的實際需要,這樣可讓孩子的身心保持平衡。還有,要有耐心,一切都都會過去的!過了9歲危機時刻,青春期又尚未到來,她在10歲這個夾縫時期會處於很合諧的狀態,直到下一次自我意識更強時刻來臨。

2. 讓她保有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不要去「糾正」它。尊重她的隱私。當她突然對妹妹很不耐煩,在抱怨發牢騷時,就讓她發洩吧!當妳發現妳們之間有距離時,也試著去接受忍受,妳和她的關係正在改變,但當這些變化趨於穩定時,關係會改善的。妳只要隨時在她身邊,了解她、讓她知道她是被愛著的,就好。

3.  跟她分享一些非關日常生活瑣事的想法。但不要提供「答案」或下定義,因為這樣在她以後面臨到或被問及關於像上帝或死亡之類的問題時,會箝制住她的想法。留空間給她,讓她以後自己去找答案。

4.  對她有信心,相信她在度過這個階段時有能力自我療癒。讓她盡情接觸她有興趣的藝術活動(像寫詩、寫日記、畫畫、音樂)。

5.  培養她對週遭世界和生活的興趣。多實地從事如農場體驗、種植園藝等這些現實生活。在她還未進入其實比較適合青少年的科技世界前,讓她盡情多接觸植物和動物,或享受從事一些單純又簡單的創造性活動。華爾道夫課程透過蓋房屋、農作、及研究植物和動物世界等,這些與「人」息息相關的習作,而不是電腦等抽象科技,將世界介紹給孩子。

6. 她對大人的權威有新看法,不再像年幼孩子那樣盲目接受權威。妳應該鼓勵並認同孩子跟老師或他身邊的大人建立新的相處模式。Steiner說「最要緊的是,在這個時刻孩子有個人(不管是一個人或幾個可能不頂重要的人都好)可以帶領她」。妳和先生可以是這個人,當出現管教問題時,一起坐下跟孩子討論。(單親家長可能需要與老師或另一位成人一起較好)


想想看,7歲孩子和12歲孩子有多大的差異! 就可以更了解9歲孩子正在經歷的變化。7歲的孩子很浮躁,始終在活動,她用手和腳摸索(時時在接觸、在操做、在行走等),頭部在外觀比例上看起來還是偏大,思想仍似夢如幻,也才剛剛開始長恆齒,她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在影響,很容易這一秒笑下一秒就哭。12歲,則有很清楚的思維,手長腳長有時甚至好像不知該往那兒擺,她有豐富的(有時甚至過度強烈的)內心情感世界,越大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情感經驗,身體也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性器官開始成熟。

而九歲,就處在幼兒和青少年的世界中間,她的身心都在變化。因為她的內心世界不斷擴張,產生強烈自我意識,而帶來巨大轉變。瞭解這個變化,我們才能好好陪她的成長。

她開始覺醒到自己之於這個世界的意義,這個自我意識為她的生命帶來了新境界:她了解現實世界的日常生活,但卻又同時渴望和超現實的東西維持親密關係。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的工作就是當孩子心中的關愛大人,跟她分享真實世界的點點滴滴,及我們自己的內心想法。

Saturday, October 19, 2013

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转)

/Jonathan Liu /戴君玲

讓我們先來看看市面上給孩子們的產品:書、玩具、小機械、電腦軟體……。我知道,對大部分父母而言,要負擔上述這些看起來好像很酷的東西,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都屬於這種父母,甚至會很羨慕那些可以玩炫麗棋盤遊戲或電動玩具的人。(嗯……這其實是在說我自己。)所以,同樣身為父母,與其分享外面那些很酷的東西,不如承認我們都有預算限制,也需要有人幫忙限制一下我們的購買清單。

因此,為了幫幫大夥兒,我試著找出了五樣東西是所有孩子們一定要擁有的。這五種玩具沒有什麼特定的預算限制,也適合各種年齡的孩子,使每件玩具都能夠物盡其用。它們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也獲得孩子們共同認可!而更棒的是,當這五種東西結合在一起時,絕對是超級霹靂無敵玩樂時間!

1.   棍子
什麼東西是棕色的、又呈長條狀?答案是:棍子。
 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這種多功能的玩具絕對是經典款──你的曾曾曾祖父母九成九玩過它,而你的小孩很有可能也會自己發現棍子的樂趣。它是棍球的一部分沒錯,但它絕對不只這個功能。棍子適合拿來戳、挖、勾取東西,它也可以跟許多其他玩具結合(例如我所提出的其他四種玩具,或其他更多種的玩具),展現更多功能。

棍子有各式各樣的大小跟形狀,你不需要花很多錢就能收集一堆。你也許會需要避開太小枝的棍子,因為我的經驗是它們容易斷、又很難修好。若考量廢棄物處理,至少經典的木棍款是生物可分解的,所以當它被插入你的庭院廚餘堆或者被拿來點火時,你不用太過煩惱。大一點、多枝幹的棍子則特別適合拿來做雪人的手。

如果你是個收集狂,棍子就像現在許多的東西一樣,有各種型態可以適合各種用途,你可以找到表面光滑平整的木棍,也可以找到比較耐操的棍子,像是塑膠製甚至金屬製的。但對孩子來講,經典的木棍款絕對是上選。我自己的孩子就擁有許多棍子,但每當他們發現新棍子時,還是會忍不住把它給收集起來。

有一點需要提醒一下:棍子很可能會被用來做為劍、或者攻擊棍棒等,所以想要避免武器玩具的家長,就不要選擇大型的棍子。(但另一方面,專家已經發現有創意的孩子總是能夠找到東西來取代棍子,所以這也許是件難以避免的事情。)

大家如果需要一些關於使用棍子作為玩具的指導,可以參考Antoinette Portis所寫的棍子使用手冊。

好厲害:終於,真的有一些玩具是長在樹上的!
超麻煩:某個人的眼睛也許會被挖出來!

2.   盒子
盒子是另一種非常多功能的玩具,也有各式各樣的形狀與大小。需要一些使用範例嗎?依據你手上盒子的大小和數量,盒子可以變成家具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廚房玩具組;利用盒子你可以讓孩子變身為厚紙板機器人,或製作精緻的星際大戰服裝;大一點的盒子可以用來當碉堡或房屋,而小一些的盒子可以拿來藏寶。有棍子嗎?那就把棍子當槳、盒子當船。還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使用,像是把盒子拿來做成時光機、操作器或變形金剛。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還是沒什麼靈感嗎?看看Antoinette Portis所寫的盒子使用手冊,應該會有些幫助。

在我的清單裡,盒子可能是最花錢的一種。盒子如果可以從零售商或運貨公司那裡取得,就會比較便宜,不過你得知道去哪裡買才行。Amazon網路商城是我取得小型跟中型盒子的來源,每次我在網路上買東西就會拿到一個盒子。如果你不會在意二手的,那麼大賣場、書店及回收中心都是取得盒子的好地方;如果你要超大型的盒子,那就到賣家具或設備的地方找吧!(不過有時候店員會更希望把裡面的東西也一起賣給你,那就貴多了喔!)

好厲害:最佳造型設計獎!
超麻煩:一個難解的問題:當你不玩盒子的時候,盒子要收到哪兒去呢?

3.   
我的孩子超愛線,當他們找不到線可以玩,他們甚至會找圍巾、毯子等東西來取代,不過他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就是線而已。不過我一開始要說明,線不適合嬰兒或者剛在學步的嬰孩,線可以有危險性,所以一定要確保你的孩子年紀夠大、已經明白不能把線繞在脖子上。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線最明顯的用處就是用來綁東西,我的孩子也很愛這樣做。可以用線把東西吊在門把上、可以把弟弟妹妹拴在椅子上,或幫填充玩具做睫毛。拿兩個罐子和線綁在一起,就是一組電話(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聲波的原理),綁在棍子上就可以做釣魚竿。某些遊戲需要線,像是翻線遊戲。(甚至國際線型協會(International String Figure Association)發展了非常多的相關訊息。)對很多玩具來說,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相信的話,你看看能不能在沒有線的情況下玩溜溜球或風箏,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你也可以試試厚重版的線(通常就是指繩子),拿來跳躍、攀爬、在樹上擺盪或者就是純粹在地上拖東西。

雖然你可以在店面買到線,但通常那裡販賣的量會遠比你孩子需要的量大得多,以我的孩子來說,給他們二到三呎的線,他們就玩得不亦樂乎了。我其實說不上來那些線都從哪裡來的,因為我不記得我有去買過,所以我想,線應該真的很好取得。

好厲害:它真的可以把東西都綁在一起耶!
超麻煩:有句諺語很有道理:No strings attached(譯註:此諺語意為「無附帶條件」,字面直翻則是「不要把線綁在上面!」。)

4.   硬紙管
硬紙管!這種玩具的來源就是廚房紙巾或是類似的產品,只不過你得等到用完一整捲才能夠取得玩具。(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家那些喜歡小型硬紙管的小鬼頭,總是很快就消耗掉廁所中的捲式衛生紙。)小型跟中型的硬紙管都很常見,但大型的硬紙捲,像是包裝紙裡面的那種,就很難取得了。(我有一捲聖誕包裝紙,我的孩子等了三年才終於拿到裡面的硬紙管。)也有加大型的硬紙管,通常是跟海報一起賣的,另外還有超大型、工業用的硬紙管,那種通常是在地毯供應商那邊才有得找。(當然,地毯店不是玩具店,所以如果有看到叫紙管的產品,它通常不是你想的那種東西。)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我的孩子幫硬紙管取了個小名:窺視器!因為這是在我們家最常拿來使用的功能。(你也可以把兩個紙管連在一起就有了雙筒望遠鏡。)但如果你夠幸運能夠找到大型的硬紙管,那最好的用途就是拿來亂打。真的,硬紙管超適合拿來揮打,而且最棒的是,它通常不會造成什麼永久性傷害。如果你想要,它也可以拿來做射擊遊戲。如果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錯,你可以搜尋一下硬紙管戰鬥聯盟(Cardboard Tube Fighting League),他們在西雅圖、舊金山與雪梨都有舉辦官方活動,你也可以選擇先跟鄰居們組隊玩耍;或者你比較害羞、想要獨處,那或許硬紙管武士道也會是個不錯的方法。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對這類型的組織性活動你或許會考慮得比較多些,不過我想,先給孩子一、兩個硬紙管感覺一下,應該無傷大雅。你永遠也不知道,或許哪一天他成為硬紙管運動聯盟中的韋恩葛瑞斯基(譯註:曲棍球明星)或是老虎伍茲呢!給孩子機會玩玩看,也許他會早早顯現他的優勢。如果沒有,那也很好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什麼壓力在享受著硬紙管玩具!

厲害之處:不用花錢,只要買衛生紙、廚房紙巾跟包裝紙就有了。
麻煩之處:玩到很瘋的時候千萬別拿出來!

5.   泥土
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跟泥土玩耍!後來到了某個時間點,我便開始對保持整潔比較有興趣,而承認自己再也不是泥土的粉絲了。(有很多父母,特別是像我一樣比較偏好室內活動的人,應該也都不會喜愛泥土。)但你不得不承認,泥土比任何一種玩具都來得持久,而且也不會弄丟,(你只會擔心弄不掉它),所以不如學會與泥土和平共處。永遠最棒的五種玩具

首先,與泥土玩耍實際上是好事,它甚至算是可以吃的東西,(因為彩色黏土跟蠟筆也一樣常被吃)。有些研究顯示,會跟泥土玩耍的孩子擁有比較好的消化系統。所以就算跟泥土玩代表要洗很多衣服,(泥土在留下髒汙這件事情上真的是惡名昭彰),它還是很值得成為你孩子玩耍的好選項。

那怎麼跟泥土玩呢?泥土很適合拿來挖、打樁跟堆土堆。我們家後院有很多戶外玩具,但我的小孩總是花最多時間在泥土裡玩耍。把泥土跟棍子結合,馬上就成為一個大型的臨時藝術作品。(我前面不是說過棍子很多用途嗎?)泥土也是玩卡車跟車子的好地方。想要搞得更黏答答一點嗎?加點水吧─馬上,泥漿來嚕!

泥土絕對是戶外玩具,除非你的孩子一直想要把它拿到屋子裡面來。如果他們堅持這樣做,你也許會需要去找一些配件,掃把和畚箕。但只要泥土在它該在的地方,絕對會好玩到不行。

好厲害:便宜得像土一樣!(因為就是土嘛!)
超麻煩:髒兮兮!


Friday, September 27, 2013

华德福书籍出售

不好意思, 打扰了, 我这里有华德福书籍要出售, 每个题目个5本, 先到先得:

彩绘童年 RM21.7 (原价 RM24.70)
探看孩子的涂画世界 RM31.1 (原价 RM34.60)
我来了!-人类智慧学理念下的婴幼儿保育 RM26.4 (原价 RM29.30)
幼儿的工作和游戏 RM25.5 (原价 RM28.30)

有兴趣的朋友请联络012-5151642。谢谢。

Tuesday, September 17, 2013

颜色的性情 (转)


作者:hezhongben 

画湿水彩是要让孩子体验颜色,但是如何体验呢?Evelyne说老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以颜色为主角的小故事,然后让孩子画。Evelyne把红、黄、蓝、绿的四样东西放在地板上,让我们看。然后,她把红色拿走,本来和谐的感觉没有了,然后,她又把红色放回来,温暖的感觉就回来了。

红色 给人火的感觉,还有温暖,热情,活跃的感觉。红色,胆汁质(火相性情)的颜色。

如是,把黄色拿走,我的感觉是整组颜色黯淡下来了,似乎红与绿、蓝之间没有了一个过渡。

黄色 光明的感觉,明亮的感觉。黄色,多血质(风相性情)的颜色。

之后是绿色和蓝色

绿色 代表生命,这个颜色不活跃,但自然地蕴含着生命力,就如同一片草地,它是不动的,但是它本身就能给你生命的感觉。绿色,粘液质(水相性情)的颜色。

蓝色 平和的感觉。蓝色,抑郁质(土相性情)的颜色。

带孩子上湿水彩课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把颜色的性情放进故事里。比如这样一个故事:热烈的红与和快乐的黄一起在跳舞,害羞的蓝静静地在旁边看着;七个热烈的红在深深的绿里。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心里要有一个图景,比如后一个故事,老师心里的图景也许是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走的样子,但是老师不需要具体地把这种图景说出来,而孩子在听了老师的故事后,画出来的可能跟老师心里的图景很不一样,但是没有关系,关键是让孩子在画中体会颜色本身的特质,颜色本身是能说话,会表达的。

后记:
想起来,不如说说湿水彩的画法吧。

我的理解,画湿水彩只要用普通的水彩颜料和水粉纸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的经济允许,去买华德福的专用纸和颜料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先把纸(至少A4大)平放在放了水的大水盆里,让纸可以均匀地吸收水分,一般泡15分钟。

在泡纸的时候可以准备颜料,把颜料挤进装颜料的小玻璃瓶,然后兑水,一般的比例是一份颜料兑两份水,(不过黄色的话可能需要的颜料要多些)把颜料和水搅匀。

然后准备好水彩笔(用宽平的那种,我用的是11号的)和洗笔用的水杯或罐子,用玻璃杯的话孩子可以看到洗笔时水色的变化,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此外,还要一块布用来抹去纸上的水泡和擦笔用。

纸泡好后取出,平放在画板上。把纸上的水泡用布或者海绵轻轻地按掉。

这些材料都应以一种整齐、美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画湿水彩,画固然很重要,但是画之前的准备也同样重要。

画的时候,先把笔放在水里沾湿,然后轻轻地在布上擦一下让笔一些,再把笔沾进颜料中,这时候,也要把笔在颜料瓶边上轻轻地抹几下,这样可以避免颜料太多把纸画得太湿。

最好在固定的时间,比如固定在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的某一个时间画,画前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固定的事情,比如每次都唱一首相同的歌,比如:

天上挂着彩虹的桥
天上充满美丽颜色
彩虹先生
请下来吧
我想和你一起玩耍

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歌的话,一首小诗也是很美的。画之前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个与颜色有关的故事,就象上面说的:兴高采烈的黄色拉着安静的蓝色,要跟他变个魔术。画的时候,不要打扰孩子,让他自己去画,画完后也不要问他画了什么,不用对他的画进行什么评价。色彩的流动、融合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让孩子自己去慢慢感觉。
让孩子享受这个过程,让画湿水彩的感觉在孩子心中沉淀就好。

一般年幼的孩子每次提供三原色中的一、两种就可以了,让孩子把整张纸画满。画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尽量忘记“形”,只是去体会颜色的深浅变化,不要用先勾边再涂色的方式去画。这样,心中无形的状态之下,画出来的画会让你有惊喜,你可能会在画中发现一个人、一棵树或者一只动物。但是,无论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的过程,你进入了,体会了,就可以了。

华德福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转)

李泽武 http://blog.chengdu.cn/space-203441-do-blog-view-me.html

华德福教育是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呢?

这里先说明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华德福教育的教学常常是从整体出发的,这个整体性从语文教学来理解就是语文教学贯穿于所有学科教学中,也可以说所有学科的学习可以关联到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整体性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思考、情感、意志并用。比如三年级的建筑学习,孩子们不仅实际盖屋子,唱相关歌曲,听老师介绍不同种类的房屋,也朗诵建筑方面的诗歌,散文学习,写工作记录等可以看作语文极好的整体学习。

为阐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我们也可以把普遍的习惯把语文教学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看。

一、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听”

现在教学中听已经快消亡了!不是我在这里故意耸人听闻,想一想现在教学当中,还有多少人在“耳提面命”?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把握,特别是视觉上的,仿佛这样才心安理得。所以人们非常注重认知,注重思考,注重书本知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被发挥到了极致。从感知的结果来讲,听比看更不容易把握,“声不能留于异时”(曹丕),文字,特别是文字印刷,把人的意识大大地推进了,自我也极大地增长了。人们经过数代之后,崇拜文字的魅力,轻视言语表达。特别是因特网的兴起,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日复一日度过,而不需要任何言语表达。以显示屏为代表的文化更把这种“看”文化推到了极致。

在这样一个愈来愈重视看,重认知和智力发展,个人自我极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中,现今世界范围内,听,倾听,都是特别困难。因为人人都想表达,都想说服别人。以前看过一本剑桥出的书,关于禅,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和共同处,就提到听对于这三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共同的。提到现今人们倾听的困难。

有多少教师真正注意到听与看的区别,并把“听”运用到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

华德福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听,1年级童话故事,2年级寓言圣人故事,3年级创世故事,4、5年级神话故事,6年级以上历史故事、科学故事等,还有大量的歌曲,儿歌、诗歌这些都要求有大量的听。

以前到我班上听课的老师问我,为什么让孩子听故事而不是直接发给他们读故事?想一想我们听的评书,我们讲故事,甚至哪怕范读故事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的生命体——气,去包围孩子,滋养孩子,我们把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个性融入到故事或文章中,然后表达出来。帮助他们建构图景,引领审美,得到情感交流。这个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古代人在教学中的“耳提面命”很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是即时性的,而不是历时性的,而言语之间生命得以绽放。再加上动作,表情,把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

语言本身是以言语为基础的,听、说、读、写紧密联系。听是语言的开始。更多感知的东西。从某种层面来说更本质。为什么入学、企业事业用人都需要面谈,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言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包括情感和自我。即时性大多更真实。

现代课堂,讲故事都是一种奢侈,老师们太多拘泥于讲授知识,传递知识,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很好的“认”就行了,很多时候连范读这个最古老的授课方式都取消了,或是用机器,多媒体手段来做。殊不知哪怕老师的读音不够标准,只要有认真的准备,孩子也会比录音吸收更多。更何况,讲故事也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专注力。

二、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说”

在华德福学校中,很注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因为这样才能很好配合孩子意识的发展。

说的本质是表达自我。并且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我有一次春游和一年级同学坐在车的前部,听着孩子之间的交流,发现他们说话很清晰,根本不像七岁小孩。并且T、K等这些齿音都发音清楚准确。有人说“上古无齿音”,意思是上古没有齿音的发音,因为他们的意识状态比较圆润,自我意识不强。而现在一年级孩子的表现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成熟。

现在的孩子很爱说,嘴巴动个不听,斯坦纳认为语言是运动的趋势。现代孩子大多身体活动较少,因而言语活动较多,即身体运动由言语运动所替代。因此,要解决孩子爱说话问题,可以做两个工作,1,让他们说话;2,增加身体运动。

华德福语文教学中说大量的儿歌、绕口令、顺口溜、对韵、诗歌、戏剧台词等。并且常常伴随着踏步子、拍手、走圆圈、抛沙包、拍圆球、跳绳等运动方式。让整个身体认知说的内容。说是运动,思考是运动,运动是运动,运动,运动,还是运动。运动帮助思考,帮助孩子意识的发展。

说的过程也是情感宣泄的过程,华德福学校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让孩子说新闻,通过说新闻处理掉堆积在孩子心中的一些体验到的东西。也让孩子说故事,诵读,言语表达情感。最高超的是戏剧表演。通过台词和动作、表情让孩子深入到戏剧人物中去,看世界,看别人,看自己。

三、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读”
“只是读已足够”。为什么这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说得好。我们对文本更多的是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语言。情感和意志、愿望都是自始至终伴随着孩子和成人的。孩子幼小的时候,在小学3年级之前,我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分析和思考。而直到小学5年级以上,才可以真正给与他们语言的意义。因为他们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他们的个人意识成长带来思考力,他们这时才能够真正慢慢细致地分析文章。同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道德感也随之被激活。

现在主流语文教学有个危险的倾向,就是对文本的全力以赴地去解读。现在虽然那种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淘汰,但对文本的认知化肢解并还是十分流行。这是典型的自我主义扩张的表现,或者就是处在一种假想之中。语言哲学家们早已指出我们是无法真正把握文本,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我们只是努力地解读文本,接近文本。人们用认知解读,其目的是使文本解读简单化,以便人们简单地把握它。文本我们去接近它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认知分析,结构分析;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情感和意志、行为再现。为什么在华德福学校中喜欢让孩子剧本表演,就是通过行为和言语,服饰等让孩子回到拥有无限张力的文本中去。语言可以说有三种,一是意志语言(willing language),二是情感语言(feeling language),三是思考语言(thinking language)。所谓意志语言我们已可以叫做意欲愿望语言,更多是通过行动体现的。在华德福语文教学中,我们会通过拍手,跺脚,以及沙包等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体会语言,就是去体会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般的意志语言。当然也包括欲望语言。

华德福学校1年级读自己写的词语或老师写的话,也读一些精美的简单的绘本。2年级除读自己书写的内容和老师书写的一部分内容外也读一些诸如班级读本之类的东西。3年级和3年级以上开始读各种书籍和材料。开始孩子的阅读发展是比较慢的,老师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太慢。但3年级以上孩子很快会发展出较好的阅读水平,能够细腻地理解文本的意思,灵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也给予他们阅读的快感。

四、华德福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写”
写对孩子来说,包括写字,写句子写话,写文章三个部分。我们先来谈谈写字,即书写。在华德福教育中,孩子开始写字是从刻画线条开始的。一般在教学写字之前的一段时间,老师都会对孩子进行“线画” (form drawing,也有译成图案绘画等)教学,基本的直线、曲线开始。线画会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贯穿到高年级。孩子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在大地上的写画,充分体会线条的不同“趣味”或品质。“体验在先”是华德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符合人知识建构的规律。从教学实务来说这种学习的人与学习内容的直接联系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作为主课的一个部分会上整整三周。当然这个时间里还有太多的东西等着刚刚入学的孩子们,歌曲,儿歌或诗歌,绕口令,沙袋游戏等等。更重要的是,一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好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华德福教育的主旨之一是“护送孩子踏上自由之路”,但这个自由是心灵的自由,由内而外的能承担责任的自由,有点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到的自由,而绝不是恣意妄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华德福教育是有“型”,这个“型”就是基本的班级准则,如不能打骂人,上课要进教室等,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规则。准则和规则是不同的,一个是理论的,一个是操作的。作为个体在群体中,肯定要规范来平衡。如果老师或家长有兴趣的话,讨论一下班级准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而1年级孩子刚刚来到学校,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恰恰是建立准则的好时候。比如铃声响进教室,教室里保持安静。不过规则需要重复,因为它是要靠个人的意志和意识起作用,所以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要有“百年树人”的信心和决心,这个过程绝对考验老师的忍耐力,意志。

在线画的基础上,孩子们用彩色的自然蜂蜡蜡块在接近A3大小本子的雪白纸张上画下山、水、树木的图像,然后从这个形态中抽出象形符号,写出 “山”,“水”,“木”进行正式的书写。这样,他们感觉得到书写符号是有意义的。

在拉丁字母文化中,华德福教师们,包括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想了很多办法去找符号对孩子的直接意义,让孩子与文字之间产生联系。而中文教学中,我们文字与意义的联系直接得多,自然得多,容易得多,这算是我们文字的天质吧。以前我们太注重让孩子看到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我们的文字中有这种联系,(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但大多却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我们应该重视这种联系,发挥好它。这种联系是我们文化密码的集束传承,使我们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联系和传承之一。拼音教学要不要教,可以教,应该教。依现行多种版本教材来看,虽然开始不再是拼音开始汉字的学习,从一些象形字入手,但还可以推迟,甚至到二年级上期。拼音的目的是音和义的结合,利于识记。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文字的识记,更不是人为地想让孩子迅速从这里脱身。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对语文来说,是对语言感觉的培养。让语言构建肢体与同步,与孩子的情感发展同步。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我们语言的魅力,美丽和细微处。这个才是“授之以渔”的态度,而不是由垃圾堆成我们的语言,快餐垃圾,现在有这样的倾向,把我们对语言的感觉钝化,使我们语言感觉阈限上升,我们更官能化,浅层刺激,也许因为该官能化的时候早熟了。大家只好恶补这一课,这样似乎才均衡。这是一个全球的问题,时代的问题。识记更多的是一种无意义的堆积,一种近乎逻辑的规定,一种语言学上的“所指”——一种随意规定。这个作为孩子的学习是需要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应该慢慢地带入,这个过程也是把意识带入语言中的过程。

我们完全可以由象形,指示字开始汉字的学习,之前最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中的场景。然后再在这个场景中抽出那个文字。在不断地学习中,通过积累,让孩子找到字形与意义的联系。当然这个时候孩子的识记不会很准确,甚至很模糊,特别是在简体字中。但是这个阶段,模糊就是一个正常的过程。精准是3年级以后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有更多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孩子的拼音学习会很快,并且有意义联系。

华德福学校1、2年级不会用铅笔书写,最多用自然蜂蜡蜡棒,很多颜色。彩色是对孩子感觉的滋养。不用铅笔并不仅仅是孩子年龄小,手指小群肌肉发育问题,就像英国《泰晤士报》或《卫报》上教育文章提到的那样。(孩子入学时间愈来愈早也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似乎不管哪里都很得人心)。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有“气”——生命体的话,他的气场是很大的,并且向外开放。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命之气收缩,他的生命力需要去建构他的脑力,唤醒他的意识。这是一个由大,甚至极大,到精细的过程,(对比婴儿完全的开放带来的震撼力与成人思维的精致细腻,当然,这两者都是无可非议的自然过程)。所以用大一些的工具,对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来说,是适当的。

写句子和写话,即作文。在华德福教育里,写句子写话都是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新学了一个故事,一个场景,用一句话来表达,是1、2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句子可以是老师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老师的一个归纳,如果是孩子总结出来的,那就更好!

到后来,孩子听故事,写故事。最开始或许是老师精练出故事内容,抄写在黑板上,配上精美的图画,然后孩子们抄到主课本上。作为样本。有时是老师提出故事的梗概,或者关键词语。或是直接讲完故事,画出相应的一两个故事情节,让孩子复述故事,再写出故事。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孩子的听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3年级以上孩子可以写一些叙述性的东西,内容上可以是主课内容,没有必要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特别在3、4年级。因为孩子才开始真正认识这个大地,这个世界。可以结合语法的学习,让孩子表达清楚是谁,干什么,怎么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过活动来写,以活动促进孩子的写。体裁多样,诗歌,或者说韵文,散文,甚至配上曲子。同时结合孩子的“读”,相关主题可以集中起来,但是,要问一问集中的依据。依据不是优秀老教师的经验——这固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意识的发展。主题不是我们想当然来的。现在大家在提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学,是一个新的路径,去学习语文,但主题必须由孩子的发展而来。读写是密切联系的。

到了5年级,除了写主课里的故事,也可以写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如游记之类。而6年级,客观科学描述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练习,4年级以上可以写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7、8年级,完全可以写一些辩论性的文章,甚至结合我们的诸子百家,让他们在文字中大辩特辩。历史故事里有很好的戏剧材料,坚决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个绝佳的磨炼机会,并让他们演出来。

也可以编辑书,办小报等来联系孩子的书写。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華德福的幼兒教育:讓孩子從做中學 (转)



◎本文摘自:華德福的幼兒教育

孩子七歲前的發展重點,在於培養強大而健全的意志。——魯道夫.史坦納《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

親子團體(出生兒到三歲兒童參加)的教室就在幼稚園(三到六歲學童就讀)對面,戶外活動時,這兩班會共用花園,因此有機會觀察孩子從一歲大時的蹣跚學步,到六歲大時有目的的活動,以及介於兩者間各階段活動的變化。

幾個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在沙坑裡挖出一個小「池塘」,一名兩歲大的女孩站在這座池塘邊,突然一腳踩進水裡,弄得鞋、襪全身都濕淋淋,讓她的媽媽大吃一驚。接著小女孩開始用手掌拍水,水花濺得到處都是。附近有幾個三歲大的男孩,正全神貫注地用鏟子挖土。他們雖然肩併著肩,但並不像一個團隊,而是各自為政,也沒有共同的挖掘目標。一位家長提著水壺經過,替小小香草花園澆水。這些男孩馬上停下手邊工作,走過去幫忙澆水。

四、五歲大的小朋友也拿著鏟子聚集在花園的一角。老師聽到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們來假裝農夫,這些石頭是馬鈴薯。我們來種馬鈴薯,等到馬鈴薯長大,就可以拿去賣。」這些小朋友開始挖洞,仔細地將石頭分別放進洞裡,然後再蓋上土將洞填平。過了十五分鐘老師再回來這裡,這些石頭「馬鈴薯」已經變成「小烏龜」,正在賽跑。

至於六歲大的小朋友戶外活動時間都在做什麼?他們聚在某個角落聊計畫;經過充分合作「協商」後,他們開始築水壩,工程結構頗為複雜,必須用到木板、箱子和石頭。這個活動需要他們充分討論、合作,同時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小朋友顯然認為,一旦水壩築成,必定可以順暢運作。

兒童從一歲至六歲,活動的方式顯然不斷改變。由成人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活動從兩歲時看似無意義的舉動,發展成六歲時有計畫的行動。

小朋友就是喜歡動,但如何引導其行動發展出自制力,是目前幼兒教育最欠缺的。現在的兒童不但無法培養「內心」的自制力,活潑好動的天性更受到「外在」因素限制,包括學校規定、大人要求等,這些都「抑制」了孩子的活動,如果這麼做還無法約束孩子,甚至還會訴諸於藥物控制。有些孩子被動地接受這種控制,有些則會以乖戾的行為抗議,這便是現代社會誤解孩子天性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我們應當深思這個長期後果。對社會貢獻最大的,莫過於主動、負責、熱情且積極的個人,但在現代文明中,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大家的一言一行都依循既有規範,孩子自然難以培養出上述特質,並加以發揚光大。

前文提到的六歲孩子如何培養出自我引導、自制力及專注力?華德福幼教老師做了什麼貢獻?

三歲以下的孩子活動力旺盛

一位奶奶看著她兩歲大的孫女在房裡到處跑,不禁說道:「我光是看都覺得累!」兒童初期的活動模式就是這個樣子,他們的行為隨性、漫無目的卻精力充沛。

孩子一旦戰勝了地心引力,踏出重要的第一步後,便能隨心所欲地活動,再也停不下來。這個年齡的孩子為了動而動,單是如此便足以感到快樂。想要一個兩、三歲大的孩子保持安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他們以此展現出活力以及令人稱羨的豐沛生命力;他們需要在成年照護者的看顧下,有充分的時間、空間與機會練習活動。

我們進一步研究三歲以下兒童的活動特性。在這個階段,他們還無法控制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也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識和體認來掌控自己的活動。

三歲以下的兒童十分敏感,會配合感官印象而行動。周遭所發生的一切,都會立即影響孩子,並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作用(參見第七章)。眼前池塘的水,對孩子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必須再過一段時間,兩歲大的孩子才能以理性克制自己的衝動,不會想要馬上體驗踩水及拍打水面的感覺!孩子必須進一步提升體認與自我意識後,才能控制這種衝動。(她並不是「調皮」,只是個「正常」的兩歲孩子。)

叛逆有理:「難纏的兩歲兒」

到了這個階段後期,孩子的活動開始變得激烈,因此這時期的孩子通常都被稱為「難纏的兩、三歲」。前面提到在沙坑裡挖洞的那幾個三歲男孩,如果其中一位突然推同伴一把,或是兩人開始搶一把鏟子,老師恐怕也不會太意外。這種突發性的意志和情感,極可能伴隨著大吼「不要!」、「那是我的!」或是「我先拿到的!」最後勢必以淚水或大發脾氣收場。

為什麼會這樣?這時期的孩子開始了解,他的世界裡不是只有自己的個人意志,同時也有他人的意志存在,可能是媽媽的意志(「去把外套穿上」),或是團體中其他小朋友的意志(「我也要用那把鏟子」),有時情況會變得「棘手」。這時候的小朋友,內心力量還不足以讓他用其他方式面對這個情況。

「孩子在發展自我時,往往也生出頑固尖銳的自我主張,與利他主義的模仿正好相反。」——珍.葛林(Jane Girling),〈○至七歲的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7 years),倫敦華德福幼教培訓中心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規律、秩序、模仿合宜的行動、充足的活動空間等等,都能引導孩子度過這個階段。雖然有時他的行為確實蠻橫無理,但這個年紀的孩子並非暴君;我們必須將這個叛逆期視為孩子發展自我認同過程的正常、重要階段。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開始面對身為團體(家庭、遊戲團體、新朋友等)成員的各項要求。即使是成人也難以在兩者取得平衡,更別說三歲小孩了!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並接受這種嚴苛的新挑戰。

三歲小孩一旦開始上幼稚園,便有許多正面機會發揮模仿的天分。老師會時時意識到自己是小朋友模仿的對象(參見第四章)。老師運用模仿做為教學工具,加上小朋友逐漸發展出自我掌控的能力,孩子原先不受指導與控制的行為,漸漸轉變為有目的的專注活動。華德福幼教老師會設法引導孩子進一步培養出控制力與注意力,同時也避免孩子受到逼迫或面臨失敗的恐懼。

神奇的年紀:四、五歲大的魔法師

在幼稚園的第二年,隨著孩子增長至四、五歲,他們透過創意遊戲等活動所展現出的想像力與幻想世界,令人驚嘆不已(參見第六章)。相較於剛進幼稚園時,現在孩子更為沉著冷靜,也更有自制力。明確、有規律的生活節奏以及各種模仿機會,已開始發揮效益。

孩子開始對所見所聞「保留」記憶,像是去海邊郊遊、坐火車、工人挖馬路鋪新水管、家長準備三餐等等。這些記憶會與他們的幻想世界結合(屬於預備性思考),並帶領孩子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此時孩子的活動便是構築想像世界,這就是童年的中心所在。這個階段是神奇的年紀,孩子就像是魔法師。想像力遊戲,為孩子提供正面、健康的發洩管道,活動再次具有意義,引導孩子正面發展。小朋友運用想像力蓋房子、造火車、築水壩、混合「水泥」,或是將自己想像成水手、媽媽、貨車司機、護士或大熊。一截圓木可以變成鼓、桌子、方向盤、噴火龍等等……

華德福幼稚園老師在這個階段的職責,便是以同理心支持小朋友的想像力遊戲,提供合適的道具、時間、空間,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此外,老師也必須不斷創造機會,讓孩子親自參與或觀摩各種活動,以豐富他們的記憶,充實他們的遊戲內容。小朋友會觀察各種活動,加以內化吸收,包括布偶秀、精采的故事、節日慶典、老師從事各種日常活動的形象,例如縫紉、烹飪、園藝、手工藝及維修等,然後再將觀察所得運用到遊戲中。

轉載: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061&view=full&time=1351783313482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9歲為什麼會有危機? (转)

報導:楊潔思 
圖片:李玉珍、主辦單位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资料来源: 中国报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53110
孩子升上3年級后,是否特別難搞?

有些父母或許會“突然發現”,那位可愛、乖巧聽話的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是個叛逆愛頂撞的小孩,而且容易爆怒,功課也好像退步了。

“我們的孩子怎麼變了樣?”他們問。

如果你也有此疑問,或許你該對“9歲危機”多一點了解……


9歲為什么會有危機?
 原來,9歲前后,是孩子意識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關卡,稱為“9歲危機”。
 一位媽媽劉麗霞分享教養經驗時說:“小時候,我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教育他,但是當他到九歲時,我就發現原來的方式行不通了,經過很大的掙扎,結果我做了一些改變。孩子十二歲青春前期以后,我再次發現我的方法行不通了,到了十三、十四歲,他進入青春期,我又發現我原來的方式行不通了。”
 一句話,講述了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的變化,9歲危機似乎只是“暖身”,更大的爆發力,其實在后頭(青春期)呢!
憤怒與恐懼在滋長
 但是,這個暖身,已足以讓一些家長頭痛不已了。這次,且集中談9歲危機吧。
 這期間,孩子面對他們人生第一次內在危機,他的“自我”冒出來,而強烈地感知到人與我的不同,感知自己是完全獨立的存在體。
 來自德國的資深華德福老師瑪汀娜艾德力(Martina Etterich)形容這些孩子“如同穿了件不太合身的新衣,身體比較物質化、人比較實際了,抱著比較批判的態度。”
 他們開始要單獨面對世界,開始質疑這個世界,自然會有不安全感,進而產生對家長老師的挑戰,對很多事情質疑。
 憤怒與恐懼在他們內心滋長。
 他們會看到成人的不完美,而頂撞與挑戰老師及家長,並企圖透過這些叛逆行為,重新確認身邊成人值得信賴,再與他們建立新的連結。 
三個年級需求不一
 “三年級的孩子離開天堂(兒童的夢幻狀態),來到實際的生活,並積極入世。”瑪汀娜老師說。
 因此,她說,與真實生活相關的活動,如編織紡織、食物(農耕、準備食物、烹飪)、建房子、建造工具與樂器等,都是適合三年級孩子的活動。
 以孩子的發展來看,一年級的孩子還帶有些許夢幻情結,適合聽有快樂結尾的童話故事;二年級的孩子則適合自然的故事或傳說,強調人的品質,如勇氣;而來到三年級,他們由于要“入世”,因此,適合聽創世紀故事,這時候,講給他們聽的故事,已不必要有快樂的結尾。
不同年齡層教養各異
 教養孩子其實不太難,只要我們了解人類如何成長,我們便知道要如何教養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另一位來自印度的資深華德福老師大衛尼克斯(David Nikias)說:“九歲孩子內在的‘我’提升,要跟外在世界連結。他們體驗了分離,從合一中分離,而覺得孤單。”
 一般上,九歲以下的孩子,還是處于“人我合一”的狀態,不太覺察自己是與爸媽兄弟姐妹不同,是獨立的個體。
 而來到九歲,或九歲前后半年,他的自我/內我長出來,開始覺察人我的不同,而倍覺孤單,也覺得對世界失去掌控。
 “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是分離的,他們不了解這個世界,所以,我們重新介紹他們認識這個世界。例如我們講解為什么有人住這樣的房子、吃這樣的食物、穿這樣的衣服。這讓他們重新有一些掌控。”大衛尼克斯說。
 大衛尼克斯是美術老師,他會教三年級的學生一些基本的繪畫技術,例如在濕水彩中如何控制水,讓孩子的心,通過繪畫,重拾一些“有所掌控”的安全感。
從簡到繁樂在其中
 以人類的發展來看,九歲,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也是從單一到趣味的過程。
 一般上,一二年級的活動相對簡單,三年級就會出現比較複雜的花樣,這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老師或家長可從平日的活動上,變出有一定難度的花樣,孩子會覺得大人不斷挑戰他,反而樂在其中。
 在挑故事時,則可挑對應孩子心理狀態的故事。對九歲孩子,西方人一般講西伯來或聖經的創世紀的故事,而中國人,則可講《黑暗傳》長古詩,這是中國版的創世紀。
 九歲這階段的孩子內心衝突是比較大的,老師可試著講些跟衝突有關,最后再回到合諧狀態的故事。
 以華德福數學為例,學生們開始學習各種不同的計算法與單位。
 老師可講,不同單位的計算帶來的矛盾,到后來統一用“公”計算單位(如公尺、公里、公分等)的故事。
 華德福教育的一個特色,就是科目與科目之間,彼此儘量有關連,或是界線不太分明。
 以數學課來說,它是數學,但它也可涉及本土文化與歷史,如談到古代本土的測量單位。
 故事,是一種心靈滋養,藝術或手工活動也是,在進行藝術或美術活動時,也可配合創世紀故事,讓孩子畫相關故事,抑或用手工泥塑或蜂蜡捏出故事內的角色,這對孩子的心靈會有更大的滋養。
適合九歲孩子的活動
◆測量活動
 九歲的孩子開始脫離一二年級尚殘余的夢幻狀態,與真實的世界連結,因此,讓他們學習測量,如實際進行土地測量,也符合他們與世界連結的身心發展階段。
 老師或家長在出題時,可出跟實際世界相關的題。
◆建房子
 這時可讓孩子了解各國不同地方的房子,體驗或是畫圖,再下手製造。
 家長可事先物色適合的地方,帶孩子去戶外、森林或農庄,讓孩子自由建造庇護所或小房子,可就地取材,也可以木、木板、泥等材料。
 孩子可以自己建造一間,也可以跟幾位朋友合力共同完成工作。若是自家院子夠大,在自家院子建游戲屋或狗屋也行。
 與此同時,可讓孩子寫回顧或工作日記,例如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以此類推。
◆農耕
 家有院子,農耕可在家中進行,若無院子,可借助其他資源,例如帶孩子去有機農場深度旅行,住上一兩周。
 這期間讓孩子們學耕種,接觸泥土,了解我們的食物來源,親自下手耕種,這會是讓孩子難忘的體驗。
 有位老師就帶孩子去農家十多天,讓孩子認識農耕,並體驗農民的生活,活動包括收割、插秧、做堆肥、放風箏、坐牛車、探險、煮湯丸等等。 
 為了讓孩子對米飯粒粒皆辛苦更有體悟與概念,她讓孩子數一根稻穗上有幾粒谷,再數一碗飯有多少粒米,讓他們充分了解,每一碗米飯都包含了農夫許多心血,不好輕易浪費。
◆達人貼士:
 1.外游活動,也可配合統計,策劃時,跟孩子一起統計出游要用到的費用,途中做好記賬,回家后就可做財務報告,這無形中也讓孩子學多一項技能。 
 2.這些戶外活動,事先要策劃好,做好準備,事后要有回顧,回顧整個過程,最開心的、感動的、害怕等等事情,有必要的話,可跟孩子做更深入討論。
 3.也可寫一封信感謝農場主人,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框